战争,一面是死亡和杀戮,一面是光荣与梦想;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灭亡的终点,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起点。和平,一面是繁荣和昌盛,一面是奢靡和颓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石,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没落的温床。
昨天的阅兵,检阅了军队,也检阅了每一个观看阅兵的人。阅兵是钢铁和意志的微缩景观,但设若没有眼泪和情愫的润滑和浇灌,钢铁也会生锈,意志也会消沉。
阅兵的硬度,溢于言表,让人有些审美疲劳。背后的柔软和温润才是真正让阅兵通达人性的桥梁。做了几年记者工作,我总希望关注坚硬中的柔软,反之亦然。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必胜”作为其演讲的结束语,获得现场最为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当老兵举起变形的手掌向天安门行军礼时,很多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潸然泪下。
阅兵当天,一条来自普通网民的微博:“这盛世,如你所愿”,搭配周恩来总理的黑白照片被转发超过100万次。很多人说这条微博 “戳中了中国人的泪点”。
当今世界,很少有像中国一样体量的国家,在短短100年时间从屈辱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一跃发展为世界强国,让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从贫穷走向富足。这是以阅兵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合法性之根本。
世界上有很多阅兵的国家,但阅兵在国民中激发的集体感情宣泄却少有中国人来得一致和团结。因为,体会过世事无常,才懂得幸福和安宁的宝贵;因为,有过莫大的屈辱和牺牲,才明白独立和自强的意义。
在微博上,周恩来总理的黑白照片是一个符号,他坚毅的目光代表了那一代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意志,但他消瘦的脸庞则让今人感受到他为国民疾苦操劳一生的苍凉。苍凉,沁人心脾。阅兵式上的老兵则是另一种象征,让今人看到了那一代中国人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勇往无前的悲壮。
有些国家把中国阅兵解读为“秀肌肉”,是在对日本“敲山震虎”。其实,中国军队在科技信息化和装备制造水平上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可秀的肌肉真不多。至于日本,只要还是信奉天皇的“神国”,就很难对在“神”指引下犯下的战争罪行有发自人性的反思。
阅兵对于处在改革“深水区”的中国而言,更好比一场全民族的“精神阅兵”和国民教育。
我不想把今天的中国称为“盛世”,因为今天这个国家依然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还有许多需要“壮士断腕”和“比触及灵魂还难”的改革才能解决的棘手问题。 国家的“盛世”仿佛人生的幸福,总给人以“彼岸”的幻象。其实,纵观中国历史,“盛世”更多是一种内外利益关系的动态、高效的平衡,亦或追求这种平衡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绝非一个坐享其成的终极目标。
某种意义上,抗日战争检验了有关中国未来立国建设的种种政治设想和治理模式。实践证明,由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指引、设计和探索的革命和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只要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秉持“人民必胜”的原则,那么它就能够在今后的发展和改革中得到人民坚定的拥护和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亲身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将逐渐离我们远去,今天英姿飒爽的男兵和女兵们也将慢慢变老,但他们在天安门前的瞬间将如周恩来总理的音容笑貌一样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而他们所昭示的一个民族对于正义、和平和幸福的追求则会历久弥新。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经历过难以言表的苦难和屈辱,更因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