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学  >>  正文
黄江南:共生、共享、共利——观念经济与观念社会
新经学
2015年10月21日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与物质产品的匮乏与短缺做斗争。人们终年忙碌,劳其终生,只为吃穿住行,谓之生产。经济学家直接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物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科学"。可见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就是生产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

但是近五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人类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开发了智力劳动的工具一一计算机及各种电子产品,智能生产水平大大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网络与交通的发达,又使技术迅速传播普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物质产品的生产水平。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可以轻松的满足物质产品消费的需要。仅中国,在生产能力还没有充分开动的情况下,每年就生产300亿件服装,全球人均4件,国内供应100亿件服装,人均7件。几乎在制造业的各个部门,中国都存在着产能的过剩,只要中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制造业大国的生产能力充分开动起来,生产的物质产品就足以满足全世界合理的消费需要。今天,物质产品的缺乏,己经不是人类生产能力的问题,而是制度安排和分配机制的问题。而制度和机制不是生产力发展可以解决的问题。

物质产品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理论上讲一切生理需求都有满足的上限,也就是传统经济学中著名的物质产品消费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即第n个馒头一定会撑死。因而任何物质产品都有消费的极限,当然也就有生产的极限。今天从总体上讲,人类物质生产能力已经可以满足,或者接近满足,或者有能力迅速满足人们对各种物质产品的数量需要。当物质产品数量极大丰富后,人类的经济发展向何处去?

现实永远比理论更快地给出答案。在经济学还在向学生讲述物质生产的经济理论时,经济发达的美国,物质生产的制造业和农矿业占GDP的比重已经缩小到25%,非物质生产已经成为生产的主体,属于观念生产的健康产业占GDP的17%,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生产部门。作为全球最大的物质生产国,中国物质生产也只占到GDP的一半左右,非物质生产的比重还在逐年迅速増加。

物质生产能力极大提高是条件,当物质产品数量发展到极限时,向非物质生产领域发展就是必然出路。非物质产品满足人类心理和观念需要,而心理和观念越重复消费,印象越深刻,它们消费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的。正如一个戏迷听第一千次戏时比听第一次戏时效用更高。这就使得非物质生产没有消费的上限,人类又有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新的生产和消费领域。

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一大发明,是把物质生产分为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两大生产部门,从而开僻了对资本的研究。观念经济学选择观念产品这个概念,用以表达全部非物质产品,从而把人类经济活动分为物质生产部类和观念生产部类两大部类,从而开僻对观念产品,观念价值,观念生产规律的研究。从此经济学突破了物质生产领域的框架,成为研究包括物质生产和观念生产两大部类的全面研究。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一切非物质的生产,都称为服务,这是一个理论和概念的误区。服务是一种劳动,它不产生物质产品,它所提供的有经济意义的活动随服务劳动的结束而结束。

观念生产部门是一种生产,它不产生物质产品,但产生观念产品,例如软件,小说,医生诊断书等。这些产品当劳动结束后依然存在,因而它们是产品而不是服务。把非物质生产统称为服务行业,是理论与认识落后的表现。看不到观念产品和观念产业的存在,当然无从对它们进行研究,进而在这种研究上创建新的经济学体系。

传统经济只有一种产品一一物质产品。观念经济学对产品重新进行了分类。人类生产提供三种类型的产品:物质产品;观念产品;复合产品。物质产品是指那些具有物质形态,但不含有观念内容的产品,如石油、小麦;观念产品是指那些没有物质形态,但具有观念内容的产品,例如软件、专利、著作;复合产品是指那些即有物质形态,又具有观念内容的产品,例如有设计有品牌的高档服装,它是由布料等物质部分和设计、品牌等观念部分复合而成的产品。观念价值占比重大的产品,称为高复合产品,反之称为低复合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今天提到在物质生产领域内,产业向工业4.0转型,提高产品水平的时候,一定是向产品注入更多的科技内容,注入更多的设计和品牌因素,也就是说注入更多的观念部分,使得一般物质产品转变为复合产品,低复合产品升级为高复合产品。这样,虽然形式上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物质产品的升级发展,但实质上是一个以物质生产和物质产品为对象的观念生产过程。假以时曰,不仅绝大多数物质产品将转化为复合产品,就是没有观念内容的产品,如石油,由于其生产过程不断注入高科技的观念产品,整个生产变得观念生产化,正如工业社会使农业转为工业化生产一样。在一些典型的物质产品生产企业,我们已经看到,生产一线的工人不断减少,而设计等与物质制造过程无关的观念生产人员不断增加。

总有一天,物质生产将被观念生产主导,物质产品将全面复合化,那时今天已经不能解释经济现象的传统经济学就会被彻底淘汰,因为它们赖以存在的经济现象已经消失。

当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并不是说农业和粮食对人类不再重要,而是指经济生活的主体和价值生成的主体已经从农业转移到工业。还是指工业用工业的产品和生产方式改造了农业。同样,在人类从工业社会步入观念社会时,也并不意味着人类生存可以离开物质产品,而是指经济生活的主体和价值生成的主体已经从物质生产转为观念生产,也是指观念产品和观念生产方式全面渗透到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石。传统经济学中,对价值的本质的定义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更确切的说是劳动时间价值论,即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价值量大小与劳动时间花费成比例。二是效用价值论,即价值的本质是物质产品的物理效用,价值多少与产品效用成比例。时间和效用二者都是客观价值论,即价值是客观的,唯一的,不变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产品中即存的,同时价格是市场唯一决定的,是维绕价值波动的,反映价值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必须被动接受这个价格。一旦生产者或消费者影响了价格,那么就一定使价格偏离了价值,破坏了市场,破坏了极其美妙的均衡价格。无论那一种经济理论,都必须有一个假设前提: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即产品是无差别的,市场上有无数的买家和卖家,买家之间卖家之间及买卖家之间不能有任何特殊联系。舍那一条,都破坏了完全竞争,破坏了市场的功能与效率,都使经济规律失效或部分失效。

观念经济学认为,从哲学和语义学讲,价值是主体对客体利害得失的一种判断,价值不是客观物或客观属性,是观念判断。在著名的兔子、草和狼的生态平衡中,草对兔子是正价值,因为草即是兔子的食物,又可隐藏兔子免于狼口;草对狼却是负价值,因为草使狼看不到兔子而陷于饥饿;但狼对草却是正价值,狼消灭兔子草得以生长,可见世上没有绝对客观的价值。在遥远的星球上根本不存在价值,因为它与人类根本不存在利害关系。观念价值论认为,价值是认同,产品的商业价值是就是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同程度以及认同交换的商业条件。

在观念价值论看来,劳动价值论产生于工业社会早期,当时生产主要是简单的物质产品,于是人们普遍认同一个从事简单劳动的人的时间可与另一个人相同的劳动时间交換,于是再转化为产品以其中包含的简单劳动时间量进行交換,从而产生时间价值论。劳动时间价值论不过是人们对简单劳动时间等于简单劳动时间的认同,是认同价值论在一种特定条件下的表现。就是在那个时候,劳动价值论也不能解释《蒙娜丽莎》为何价值连城,因为它是观念产品,连城的价值是贵族和文人的观念认同。

观念经济学看来,产生效用价值论的原因,是由于物质产品的效用满足了人类的生理需要,人类对产品的生理感受相当接近,因此对产品产生了相似的价值认同。在效用=效用的背后是生理感受=生理感受,从而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但在观念产品中,同一产品的心理感受是相当不同的。川剧在重庆是天赖,到东北就平常,到国外可能是噪音。于是效用就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异的。效用价值论不过是认同价值论在一个经济阶段,在简单物质产品上的体现。

虽然物质产品与观念产品的价值本质都是消费者对其的价值认同,但由于观念产品与物质产品性质的不同,其价值表现形式就有很大差別。

首先,物质产品在消费过程中,物质形态不断损耗,因而随着损耗价值认同逐步下降,例如二手产品具有较低的价值,直至价值消亡;观念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损耗,可以无数次反复使用,观念产品价值的下降与消失与损耗无关,只与人们对该产品认同变化有关。当一部小说失去价值时,不是因为小说故事被消费损耗掉,而是读者对它失去兴趣,不再认同。一般来讲一个观念产品越是被消费,其价值不是逐步下降,而是不断提高。因为更多的消费意味着对其价值更广泛的认同。

其次,一件物质产品只有一个物理实体,只能一人(有限人)同时消费,观念产品可以同质无限翻板,可以多人(无限人)同时消费,加上损耗原理,物质产品只能销售一次,当销售时,产品的价值随产品本身被交换转移;观念产品往往销售的是使用权,是一个消费者消费这个产品的权利,产品的观念权利和价值主体依然归生产者所有,他可以继续把使用权无数次销售给他人。这里引伸出一个重要理论,在物质产品中,价值与价格是合一的,相近的;在观念产品中,价值与价格是可以分离的,完全不等值的,其价值等于价格乘以销售次数。这样又引伸出另一个理论问题,销售次数只有当这个观念产品退出市场才有结论,然而随市场因素的变化及销售方式不同,一个观念产品可能出现差别很大的多种收益结果,因此观念产品的价值不是确定的、唯一的、先验的。

至此传统经济经济学的基石一一价值论已经崩塌,被彻底更新。基石即失,大厦必倾。建立在传统价值学说之上的经济理论体系和一系列推理,当然也失去根据和科学性。人类将在新价值论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经济理论体系。

让我们看看那些最经典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发生怎样变化。

有限竞争理论体系取代完全竞争理论体系。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设定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下,离开这个前提,传统理论如鱼离水,理论逻辑断裂。然而一切观念产品都必须有其独特的观念内容,完全一样的观念产品只是抄袭盗板。只要产品存在差异,在传统经济学中称为有限竞争,认为已经打破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已经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和适用的范围。当未来社会生产都浸泡在观念劳动和观念内容中时,传统理论只能存在于经济学说史中,而现实要靠不依赖完全竞争条件的观念经济学理论解释和指导。

虽然观念价值大多数存在于复合产品中,当我们做理论分析时,将抽象为对纯观念产品做理论分析。

观念产品消费边际效用递增理论。

凡是观念都有学习过程。观念通过反复经验而加强,当观念强化时认同也会强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经过反复洗脑,对某种邪教的价值认同高到可以献出生命。当认同程度强化时,认同价值也增加。因而观念产品的边际效用呈现递增的趋势。

观念产品边际成本为零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的边际成本是上升的,因而决定供应量的边际供给曲线也是从左自右上升的。也就是说生产成本随产量增加会不断上升。观念产品第一次创造包含了其全部成本,再次使用时其边际成本理论上为零,即使加上供给时发生的其它费用,其供给曲线也是下降,趋向于零的。形象讲,书卖多少本,作为观念生产者作家,只有一次写作成本,没有发行量增加的额外观念生产成本。

观念产品的区间策略价格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竞争趋使下,产品的价格趋于成本加平均利润,或者是边际供给与边际需求相交的均衡点,这样产生了一个唯一的、确定的、不变的市场竞争决定的价格。由于观念产品都是创新产品,因而常常不存在即存的市场价格;边际成本为零就是说没有边际成本;观念需求是不确定的多变的,也就是说需求曲线和边际需求是不确定的,或者说市场和需求是不可预期及不可描述的。更重要的是观念产品不是一次卖断,而是重复销售,现金收入与用户数量都构成观念产品价值的要素,供应者即要追求短期销售收益,又要考虑发展更多用户的长期利益;产品边际成本的制约条件很低,消费者可接受的认同价格往往有很大差别,因而观念产品价格并不是唯一的,是可以很多的;不是市场强加的,是供应商可以自由量裁,自己策略制定的。作为最传统的观念生产者中医郎中,其价格从来就是因人而异,富人二两银,常人一吊钱,穷人不要钱。当代的杀毒软件也曾发生从免费到几百元同时存在的现象,360公司的免费价格只是该公司的策略定价。

研究发现,传统经济学的全部理论无一能适合观念生产和观念消费,我们将在今后的专著中逐一论述其差别。观念经济学还发展出一些传统经济学没有触及到的理论,本文将结合对现实社会的分析部分介绍。

观念生产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形态。如果说竞争式生产是工业社会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典型标志,那么"共生、共享、共利"就是观念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区别。在观念社会中,共生是状态;共享是原则;共利是结果。

观念生产的共生状态首先来源于观念经济的三个理论:

一是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是观念生产的最高境界,打破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条件是社会生产的最佳环境的理论。实现完全竞争,要求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完全独立互不相干。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生产调节更完善,效率最大化,市场才能达到完全竞争。今天学生们在课堂上听到讲这种理论完全有理由发笑。腾讯公司把纯观念产品一一网上游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关联化;阿里巴巴公司把一般的物质产品,通过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联为一体,他们都极大地创造了财富,优化了经济活动,造就了产业链的相互依存共生状态。这一差别的理论根源在于,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流通消费的沟联将扭曲价格,将价格与价值偏离;而观念经济学认为,价格与价值本来就可以是分离的,社会经济福祉的最大化,在于降低成本,满足不同的价值认同。

二是赢家统吃理论。传统经济学极力反对垄断,认为垄断将提高价格,减少消费者福祉。但是赢家统吃已经成为观念生产的主要表现。观念生产赢家并沒有利用垄断地位抬高价格。相反,越是垄断,价格越是下降,越是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福祉。这是因为,观念认同即有差别性,追求个性化,又有趋同性,追求流行化的性质。越大的供应商越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同。最重要的是,共生是一种生态,需要一定程度的环境容量,越大的供应商,越容易也越有能力和越有条件创造一个共生的大生态。大规模的大生态产生大价值,大价值又推进大生态大规模,赢家统吃只是观念生产生态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是消费生成价值,生产与消费共同创造价值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产品价值是在生产过程形成的,价值天经地义就是由生产创造的。产品生产出来,即使没消费,固定数量的价值已经凝结在产品之中。观念经济认为,观念创造出来,只是生产了一个观念价值的核心,如果消费者不认同不消费,它就没有价值,消费越多,产品价值才越高。因而消费过程也是产品价值的生成过程。中国电讯是工业人,思维方式是产品是我的,价值是我的,你要交換商品必须付费。腾讯是观念业人,思维方式是产品是我的,但是价值是我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者理应分享价值,因而微信是免费的,互联网产品往往都有较低的价格。消费即价值生产是观念经济的重要理论。观念价值的产生与消费是同一过程,一个硬币的两面,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共生的。例如电影,制作电影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放映电影才有收入,观影人多收入才多。电影公司投巨资做广告,这与电影本身的生产已经无关,只是在吸引和说服消费。投资银行家作为最精明一批人,马上认识到了观念产品价值的秘密,他们对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大多不是根据企业收益,而是根据用户数量,也就是资本巿场看穿了消费者也是价值创造者的秘密。观念价值生产是一个生产与消费共生生态。

观念经济的共享原则至少来源于六个方面。

一是观念产品的共享性质。

物质产品具有物体唯一性,使得产品只能独有独享,两个人很难同时穿同一双鞋。而观念的可翻板性及消费无损耗性,使产品可以无数人无数次享用,如大家可以一起或单独听一首歌,这就为共享提供了可能性。

二是观念资源的共享性质。

物质生产需要物质资源,一定资源生产一定产品,你不能用一杯水生产两杯果汁。观念生产往往也依赖观念资源。例如文化遗产就是一种重要资源。三国的故事可以加工成小说戏剧歌曲影视多种产品,它们都共享同一资源。数据和信息无疑是观念生产的重要资源。现在人们无时无刻不利用搜索引擎和大数据来完成自己的观念工作,所有网络上取得的信息资源都是共享的。

三是观念生产资料的共享性质。物质生产需要工具和生产资料,它们都是工人或工厂专用的私有的,很难共享。观念劳动是智力劳动,同样需要智力工具,如绘图软件,公式,理论等等,这些工具使得智能劳动的效率和成果大大提高。绝大多数智能工具都是可以共享的,很多还是免费的公有的。各互联网公司当然可以自己购置服务器和传输系统等生产资料,但越来越多的公司现在使用公共服务器和传输平台,生产资料的共享不但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享用更高水平的生产资料。观念生产资料的共享性使得观念生产者更少地受到资本制约,崔生大量的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四是观念生产过程的可共享性质。

物质生产受物理限制,生产过程必须集中在一个固定空间,工厂制是集生产、管理、经营、产权的合一体。工业社会生产社会化是指社会分工,具体的生产过程不是社会化的,是工厂化的。观念生产借助于互联网,使生产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甚至不受产权限制,共享生产过程,达到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例如人类基因组的测试,就是跨国际,跨时间,跨产权的社会化国际化大型研究性质的观念生产过程。谷歌和百度上的内容,大部分并不是这些公司自己原创的,而是用户自发回答创作的,是共享创造和共享消费的。

五是共享提升福祉理论。

生产共享提升生产效率,生产和消费共享创造经济价值,消费的共享提升消费的福祉。人有群居性质,观念的交流,分享,共享是观念福祉提高的途径。在球场共观球赛比坐家独看比赛有更高的福祉。如今日趋于盛的同学会战友会等等,就是物质消费满足后,人们追求共享的观念消费体现。观念社会的人们将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创造和经历更多的共享消费和共享消费过程。

六是经济价值与社会福祉分离理论。

在工业社会中,社会财富是物质的,以货币价值量来衡量的。财富以GDP的形式创造出来,以过往GDP方式被物理化消耗掉,消费后价值体和价值不再存在。观念产品一旦创造,只有认同或不再认同,没有消耗,我们至今还可享受阅读莎士比亚文学的乐趣。价格也由于策略制定并不反映价值。如果政府大力推动公共wifi,微信微话将取代传统电讯,中国电讯庞大的GDP将会消失,然而社会不是变得更穷了,而是福祉更高了。特别是观念产品一旦从专属产品转为公众产品,其经济价值将下降或消失,社会福祉反而会提高。例如药品专利一旦到期,企业经济收益一定下降,但病人享受治疗的社会福祉必然上升。因此,一个观念财富积累越多的国家,其社会福祉一定高于其它相同GDP的国家。共享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福祉高的国家。

未来经济生产应追求社会福祉最大化而不是货币标示最大化。观念经济内在的价值动力推动生产共享和消费共享,共享原则不但带来社会福祉最大化,而且还将造就一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

共生、共享必然达到共利。共利即是目标,也是过程,还是结果。说共利是目标,是因为观念产品要取得价值,必须取得消费者价值认同,而消费者只会对自身有利的事物给予价值认同,因而观念生产者的劳动和经营活动,一定趋于生产与消费者双方共利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也是共同取得利益的过程。当各方取得共利结果时,无论反映在货币上面的价值是大是小,社会福祉已经最大化了。例如免费使用微信的共利福祉就不反映在货币收入之中。

当生产进入共享性质的观念经济时,社会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共享的烙印,进入共享社会。

工业社会的本质是独享社会。产品是独享的,资源是独享的,生产资料是独享的,经济与社会的权力和权利是独享的。如果社会只存在物质产品和简单劳动(包括简单劳动数倍的复杂劳动),一个人占有千百倍于其他人的财富,那么不是靠政权的掠夺,就是靠产权的剝削。物质财富的独享性和私有性,产生阶级,产生掠夺和反掠夺,剥削与反剝削的阶级斗争。在观念社会,虽然依然存在财富差异,但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近些年来,美国收入最高的5%阶层,绝大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不是来自资产和权力,而是那些如篮球运动员乔丹,创新团队核心乔布斯那样的顶级观念核心价值提供者。乔丹的高收入并不是因为他拥有权力和资本,而是他的篮球天赋创造了核心观念,广大消费者认同这个观念的价值,接受并自愿付予货币价值。这样就不能用阶级斗争的手段解决财富的差异。但是我们幸运的看到,通过观念价值取得巨额财富的人群,共享共利的觉悟往往高于一般人群。比如世界首富和次富都是观念生产者,他们遗嘱中都将大部分遗产投入有利于人类的共利事业。但社会最终的解决办法似乎是高额的遗产税。我们看到,观念产业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较高的遗产税。这不是巧合,是社会进入共享社会后的自我调节法则。

共享社会的共享原则将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共享社会里,人们普遍有更强的社会意识,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心,更多的利他觉悟。在中国每次灾害面前,香港地区的救助活动总是最为活跃。这不能仅仅从香港人均富有程度来解释,中国其他地区救助的活跃程度并不与富裕成正比,大约还是香港发达的观念产业形成较高的共享社会氛围的结果。

共享社会也一定要求共享政治。政治无非就是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方式。共享政治分为治理内容的共享和治理方式的共享。治理内容共享是指领导阶层与民众不能在治理内容上分岐巨大,更不能对立。当前中国的反腐治理就体现了治理者与民众对治理内容的共享。因为在这一阶段民众最希望治理的就是腐败。治理方式的共享是指民众参与治理,正如消费参与生产一样。例如北京市一段时间民众对交通状况的情绪几乎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当时北京巿政府采取的办法不是简单的弹压,解释,控制舆论,而是拿出几个亿整改资金,在全市展开三个月的交通整改大讨论,让全民讨论改善交通的办法。讨论的结果主要归结为二点:一是交通问题是全世界大城市通病,根本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二是车辆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是目前改善交通最好办法。至此北京巿民对交通再也没有爆发式的怨言。这是一个通过共享手段治理,达到观念认同的典型案例。历史地看,越是远古,治理越是野蛮的人身治理,奴隶社会用皮鞭,到封建社会已经加入仁治,工业社会主要依靠法律,文明的发展就是治理中观念成分增加的历史。从远期讲,当民众都建立起共生、共享、共利的社会文明意识时,公民社会就将成为社会主要的治理方式。

经济在进步,但今天政治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制度、规则、观念、法律、准则等还是工业化早期的产物。它们已经开始腐朽,毛病百出,但依然在统治人类。人类新的纪元一定会产生新的普世价值观。共生、共享、共利正是今天和未来社会的普适价值观。同时它也为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准则。这一准则立刻显示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普世的价值,在中国向世界提出共商、共享、共赢国际关系新理念时,立即被世界各国所认同。西方老旧的普世价值和国际准则在它们面前立即显得落伍和老旧。中国提出制度自信,坚持改革,和建立新型的国际国内治理方式,总合起来,就是自信中国能改变旧工业社会和更旧的农业社会的制度,建设更加美好的,附合人类经济、社会、政治进步的新制度。在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新纪元中,人类新的普世价值就是"共生、共享、共利"的价值观,这是最高层次的普世价值观。在它面前,昔曰自由、平等、民主、公平等只能是第二层次的价值观,它们不能做为终极目标,不加条件的普遍适用,它们使用时要以达到共生、共享、共利为目标,使用后还要达到共生、共享、共利之结果。

西腊反救助方案是民主公投的结果,但由于违背了与整个欧洲共享、共利的原则最终失败。任何最完美的一人一票的民主公投,都有投票年龄的限制,也就是说心智的成熟是一人一票的一个边界条件;乔丹队友在球场上不能提出与乔丹平等享受球权的要求,只能提出共享球权的要求;正义是最没标准的概念,关键谁制定标准,邪教一定认为他们杀人是执行正义。曰俄双方都认为自己对北方四岛的要求是正义的,问题是你的立场站在那方。目前国际上许多矛盾是谁有话语权谁就正义,岂不是强权正义?如果正义以共生、共享、共利为标准,就找到了统一尺度;绝对自由只存在概念中,上班自由吗?军队自由吗?上课自由吗,孩子自由吗(没妈管敎吗)?其实公司、军队、学校也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只是必须以纪律规章为前提,因为这些是公司、军队、学校得以存在的条件,共生的条件。谈到公平,今天公平的石油价格是多少?美国认为70美元以上是公平,因为这个价格美国页岩油才能维持生产,中东认为40美元是公平,因为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巿场份额,只有以共利共享为准则,才能共商公平价格,否则只能炮火打出属于胜利者的公平价格,八国联军就是为维护他们认为的公平交易发动了侵华战争。可见正义、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等等价值观都是有条件的,应以共生、共享、共利为条件并以共生、共享、共利为尺度标准考核的。只有共生、共享、共利作为所有人应无条件追求的价值观,无条件普遍适用于未来世界的各个方面。换一个角度看,在工业化早期和成熟期,人们会把共生、共享、共利当作昏话,因为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它们的影子。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普遍实践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英雄总是脚踩着对手的尸体,仅有的利他现象也是强者对弱者的怜悯和慈善,而不是社会价值的准则。本质上讲共生、共享、共利不是利他原则,因为它们也利已,它们超越了利他利已的对立,是共利原则。

尽管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但一直以来,西方的欧洲是战争多于和平,而东方的中国却是和平多于战争。自古以来,大中华就是一个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敎的共生大生态。因而传统中就有共生、共享、,共利的基因,中国依靠这一基因统一,依靠这一基因延续,依靠这一基因发展。暂短的工业文明并没来得及淹耗中华传统的基因文化。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法,使中华民族得以从传统文化基因中升化出超越工业文明,领导世界潮流的,属于人类新纪元的,新普世价值。

共生共享共利也将是未来国际关系的准则。一些国家在外交关系中奉行本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准则,这附合工业社会独生独享独利的完全竞争法则。但在新纪元中,各国不是不应捍卫本国利益,而是在保卫和争取本国利益同时也要平衡和考虑他国利益和述求,考虑他国和全球的经济政治生态。观念社会的法则是共生、共享、共利的合作竞争法则。西方在一些国家推行普世民主,搞颜色革命,结果破坏了当地本来就很脆弱的共生条件,导致民族矛盾宗敎矛盾尖锐,破坏了社会和政治生态,造成大批难民,民不潦生。正确的办法是国际社会要帮助当地矾固和扩大共生基础,改善和发展共享原则,不是让当地人民在砲火中求发展,而是让人民在不断富裕过程中不断增加共生、共享的权利。社会是生态的,当一国的整体生态水平还不支持某种旧普世价值单独推进,达到高级水平,拔苗助长终将毁灭社会。

共生、共享、共利是生态式价值观,又是观念社会中自然呈现的,反映这个社会美好本质的价值观,共生、共享、共利的普世价值必将统治世界!

注:参阅黄江南、朱嘉明著《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黄江南,现任梧桐树资本董事局主席,高级合伙人。曾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务院技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体改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重要职位。)

【责任编辑:管理员】
探问全球经济新问题,思考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