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前,日韩就慰安妇问题达成协议,安倍在电话中表示“诚挚道歉和反省”。
三天前,安倍说,日韩之间有关慰安妇的道歉就这一次,以后不再道歉。
两天前,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说,日本的 10亿日元(830万美元)救助是日韩“合作项目”,绝非“国家赔偿”。
昨天,日本政府表态,韩国若不拆除日驻韩使馆前的慰安妇铜像,将不会拿出10亿日元,并指出虽然拆除铜像不在协议中,但韩方已在协商中获知这一“前提条件”,拆除铜像是安倍晋三首相“强烈的个人意志”。
道歉是否诚挚,反省是否深刻,要看接受道歉的人是否接受,是否认可,而不是道歉人自说自话。日本的道歉没有换回韩国慰安妇群体的谅解,过去几天示威不断。战争中,日本政府把慰安妇当工具;今天,日本政府把就慰安妇问题道歉当买卖。
到目前为止,安倍的道歉不如说是对慰安妇的二次伤害,尽管这个群体中能活到今天的人已经屈指可数。安倍及其政府所谓的“深刻反省”、诡辩和多变,又给世界一次机会认识这个至今还未走出战争的日本领导人和他的团队。
从“甲午战争”、“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到“偷袭珍珠港”日本有很多届政府都擅长精心导演和语言游戏,安倍政府继承了这个丑陋的传统。一面卑躬屈膝,满口“普世价值”,一面阴奉阳违,自以为是地侮辱国际社会的智商。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有40万妇女被强征做慰安妇,其中朝鲜有20万,中国有18万,东南亚及其他国家有2万左右。在战争中被日军强暴的妇女人数无从统计,仅南京大屠杀期间,就有两万多名妇女被强奸后,又被残忍杀害。
慰安妇在中国是一个沉痛的话题,但已经与公众渐行渐远,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少数群体的事情。除了有年迈慰安妇去世时,或者有人去日本告状时,“键盘侠”们才动动手指,发发牢骚。在中国“慰安妇”是满脸皱纹、一身疾病、阅尽人间坎坷的老妪形象。这是安倍政府希望看到的,“时间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在采访中,我去过济南、南京和太原的慰安所遗址,大都破败不堪,与其说保护,不如说“圈起来,没人管”。走进去,有的墙壁上还能看出人为刻凿留下的痕迹,我不知道那是慰安妇留下的,还是日军留下的。我不愿意去想象这里曾经目睹的丑恶和罪行,就仿佛我不想采访慰安妇一样,我会收获好故事,但她们必将再次陷入恐惧和痛苦。
在韩国,慰安妇还有不到40人,但凡是站出来维权的,无不身穿民族服装,外表收拾得干净周正,慰安妇的雕像也是小姑娘的形象,是她们被掳走之前的样子,是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中韩两国慰安妇的公众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韩国,关注慰安妇问题的群体和公民比慰安妇本身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除了政府发力,为慰安妇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国际社会为慰安妇问题奔走相告之外,中国的社会组织在慰安妇问题上并没有形成合力和共识。
日本政府如果准备好全心全意的“诚挚道歉”和“深刻反省”,那么就应当以慰安妇群体本身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对受害国政府及受害人本身、家属及后代直接谢罪,而不是首相打个电话,玩些自作聪明的文字游戏。安倍动一次嘴,就要让所有人永远闭嘴。
中韩在慰安妇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是本着人性的高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敦促日本的悔罪和反省,而日本认为中韩把慰安妇问题作为政治和外交砝码。其实,退一步讲,即使中日、韩日此后交好,慰安妇问题也会长期存在。并不存在安倍“我道歉一次,以后你们不要再提”的逻辑。只要日本还认为中韩故意“炒作”慰安妇,那么日本的道歉就是敷衍。
什么时候,日本能像德国一样,发自内心地主动与受害国一起祭奠受害者,帮助幸存者,那么日本非但不会丢了脸面,反而会赢得中韩和世界的尊重和敬佩。
日本有着顽强坚韧的民族性格,在二战的废墟上建成了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日本人民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在经历了战争之后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战后一代,日本曾与邻国有过相当长的蜜月期,这证明中日、日韩交好不是没有可能。诚挚的道歉,绝不是日本的退让,而是日本最好的前进。1970年12月7日,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惊天一跪,日耳曼民族反倒站起来了。
处在大国包围中,资源匮乏,地震频发,日本有天生的危机感,对技术和资源异常敏感,从而把效率发挥到了极致,自强自卫。但危机感如果走过了头,民族主义如果变味为种族主义,唯大和民族独尊,“和魂”也就变成了“鬼魂”,日本就要重蹈战争覆辙。当今世界,金融、军事、政治、文化、技术多种因素扭结在一起,国与国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所以才有了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日本应该认识到,安全感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而不是靠占领别国。
都说日本学去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其实单从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的历史看,日本仅学到了皮毛。中国吸收外国文化像是吃饭,当然也比较挑食,但凡是吃下去的就消化为自己的血肉。日本对待外来文化永远像穿衣服,穿上了,光鲜也好,古朴也罢,亲其体肤,但终究要换洗,随时可以脱下来。那个赤条条的日本,才是它本身,就是围绕天皇铺展开得一个现代化“神国”。
成吉思汗的东征打断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消化。鉴真东渡之后,日本再没把中国当老师。从另一方面说,日本没有经历西方的启蒙运动、宗教革命,在脱亚入欧的狂热中,直接进入了工业革命。
日本海终究没有太平洋宽广,但它足够保护日本的自我世界。日本可以费尽心机去拆除一座慰安妇铜像,但它拆不走人们心中的慰安妇。但这就是一个喜欢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国家。日本是海洋国家,不是日本利用了海洋,而是海洋塑造了日本。
在狭小的岛国空间内,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东西方文化中有关仁、武、忍、危、和的精神要素,不受干扰,相互作用,催化剂是日本极端的民族精神和岛国心态,发育成今天这个独特的民族和文化共同体,更大意义上这是一种日本民族心理中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现实和想象之间不可弥合的距离,就是日本自卑和自大、内敛与侵略并存的基础,一手菊花,一手刀。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武器打击的国家,希望也是最后一个。美国有鹰派将军说,“核弹之下无冤魂”,每年日本以受难者身份祭奠自己国民受难者的时候,是否也能想想美国盟友这句话的内涵,是否也能“推己及人”?这才是东方哲学的终极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