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中国与中东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
陈新光
2016年01月29日

新年伊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盟总部。这是中国国家主席7年来首次访问沙特,时隔12年再次访问埃及,14年来首次访问伊朗。习近平主席横跨亚非两洲,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开展40多场活动,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国际上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领导人及专家、学者认为,中国2016年的首场重大外交行动,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意义重大。习近平主席对中东三国的历史性访问,在中国全方位外交的画卷上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深化传统友好之旅、谋求合作共赢之旅、促进地区和平和解之旅、推动各国和平与发展之旅。

为何选择访问中东三国

中东是人类古老文明的交汇之地,文化世界色彩斑斓。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不仅传递了当今中国的发展活力,更带来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致敬,展现出"文明和谐之旅"的独特魅力,也使古老是丝绸之路焕发了生机,千年文明对话得到了新的传承。古代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与沙特、埃及、伊朗三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友好交往。

同样,对于这三个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来说,都十分重视对华关系,期待习近平主席早日成行。过去两年这三国领导人都相继访问了中国:沙特国王萨勒曼于2014年以王储身份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埃及总统塞西2014年6月上台以来已访华两次;伊朗总统鲁哈尼2014年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沙特的"东向"战略把中国作为重要的合作拓展对象;埃及内阁专门设立部长级中国事务小组协调重要对华事项;伊朗在核问题获得突破性进展后面临着扩大对华合作的良好机遇。有专家认为,对于中国来说,习近平此次中东之行是进一步完善和夯实外交布局的关键一环。过去三年,习近平主席19次出访,足迹遍布五大洲,勾勒出清晰的全球战略布局。从重要区域板块构成看,西亚北非地区迄今是习近平元首外交行程的一个空白点。政治上,中东是中国"大周边"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构成中国的重要战略依托,对于中国整体外交布局有着独特意义。经济上,中东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能源供应地,扩大向西开放战略的必由之地,"一带一路"的交汇处和关键节点。安全上,中东是国际反恐的"前线国家",中国打击"三股势力"离不开中东国家的合作。中国进一步增加对中东外交的投入,把元首外访行程空白点变成新的发力点,是顺理成章的事。加之习近平主席此行正值中国开启同阿拉伯国家关系60周年。60年来,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取得长足发展。当前,中阿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节点上。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双方都有意愿利用此访进一步密切协调合作,深化政治互信,促进互利合作,扩展人文交流,推动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从地区的格局上来看,中东地区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就是非常错综复杂,非常敏感,而且冲突不断,宗教分歧,纷争这个不断的一个地方,非常的复杂。在历史传统上,有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在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之后,伊拉克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不仅如此,从2013年开始,叙利亚又卷入了内战,而叙利亚的内战又把中东的一系列问题又搅合在一起,特别是在2014年,又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伊斯兰国这样一个极端势力,而且从目前来看,要完全的铲除,一时还非常的困难。这就使得该地区新老问题交加在一起,而且集中在埃及、沙特和伊拉这三个大国的周边和核心地带。因此中东地区,对中国来讲,一方面确实该地区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给世界都带来很大的麻烦。但同时又和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中国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中国的"一带一路"也要通过这个地区。所以,无论是从经济发展,双边合作,还是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从中国自身的国家核心利益方面来考虑,这个地区都是中国必须要积极参与和争取的地区。这个地区乱了,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好处,对中国更是如此。

正如习近平所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中国作为一个在中东拥有重大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东热点问题解决之道,重在劝和促谈。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中东局面,中方如何纵横捭阖,为中东热点问题的降温,为中东诸多难题的破解,投入更多力量、贡献更多智慧,外界对此充满期待。这既反映出大国的担当,也彰显出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勇气。

共同面临发展的新机遇

中东地处欧亚非的交界、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石油资源丰富、悠久的文明,共同彰显着中东地区的独特地位。其中,伊朗、沙特和埃及又均在中东地区占据重要位置。中国与中东国家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当前正沿着这一轨道继续健康向前发展。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作为人流、物流长河,润泽中国和中东大地,也让文明更加璀璨。在现代国际经济体系中,中国和中东国家延续传统友谊,依托互补优势,在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基础上展开良好、广泛的经贸互动,双方贸易额已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0.84亿美元跃升至2014年的3398.63亿美元。这不仅为各自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满足人民发展诉求,也在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和再平衡阶段,中国和中东经济承受下行压力。加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地区安全风险扩散,给双方经济及务实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2015年上半年,中国与中东国家双边贸易额总计1378.55亿美元,同比减少了36.18%。

中国和中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好提供了一个开放、务实、长效的合作平台,而中东地区在这个平台上既是重要的枢纽桥梁,又是关键的支点高地,对"一带一路"建设意义深远。可以说,中国和中东国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双方共商、共谋、共推、共建、共享;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的货物、服务、人员、技术、资金流动;不是谋取私利,而是开放、平等、包容、互利、普惠的合作。

今后,中国与中东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出发点是产业布局多元化,保持双方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工程承包等传统领域合作势头的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合作领域取得突破。着力点是投资质效升级化,提高投资附加值和质量,并创造更大经济和社会效应。落脚点是发展能力内生化,强化双方经济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内在长效动力。深化中国与中东地区市场融合和经济合作,能加快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彼此间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规模经济效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增强地区国家治理能力,打破地区安全困境,为中东和平与稳定带来新思路。

建交以来,中国同这三国始终甘苦与共、守望相助,经受住了国际和地区风云变幻的考验。如今中国正与处于"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地带的三国一道,为新时期合作共赢携手共进。三国都是中东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又都同中国有着传统友好,保持广泛合作。一直以来,中国在和中东国家的交往中,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国情的发展道路。谈到中国与中东国家发展合作,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我们都有发展任务,都面临关键时间节点和道路选择的问题。"在沙特,已开始实施新的五年计划,低油价压力之下着力进行经济多元化改革;在埃及,一个"新埃及"的宏伟建设已经上路,"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在伊朗,即将推进经济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伊核协议的正式执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伊朗位于连接全球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同时也是波斯湾沿岸十分重要的国家。

中国与中东合作共赢

如今,中国每进口6桶原油就有1桶来自沙特,沙特出口每收入7里亚尔就有1里亚尔来自中国,这两组数字形象地显示了中沙之间的能源安全相互依赖的关系。而沙特正是中东能源的缩影。以往的国际关系主要以安全为导向,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模式,则是以发展为核心的全新外交导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模式,是将中东地区国家的利益融入其中,旨在实现共同发展,共建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中东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基础坚实、前景广阔,有助于将双方的合作潜力进一步释放为强大的合作动力,将双方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助推器。要释放双方持续发展的动力,完成各自国家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愿景,培育新的经贸合作增长点和中长期经济增长源泉,并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分工体系、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演进。中国是石油需求大国,炼油技术、石油化工、石油储藏和运输技术等也有待改良;而中东地区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由于油气设施受到战乱破坏,勘探、开采等处于恢复阶段,也需要中国的投资。中国与中东地区正形成"能源安全共同体"。此外,帮助伊朗等中东地区国家推进工业化、实现双边劳动力与产能合作,也是互利共赢之举。

当前中国同中东地区国家关系,主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政策文件》,以书面形式把政策固定下来;二是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沙特已经达到此高度,与伊朗、埃及的关系也将进一步升级;三是合作领域全方位拓展。具体而言就是在中东建设"1+2+3"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中东地区国家正在完善自己的产业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很高、能力很强,在核发电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这就为彼此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间。沙特计划在本国沙漠地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和交通基础设施,埃及和伊朗也出台了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这同中国基建行业"走出去"战略相契合。中国企业进入中东地区,积极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帮助我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布局和重新调整,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产业升级,也有利于中东国家完善产业体。

在地区事务方面,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也越来越受到中东地区国家和人民的欢迎。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中国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二,在金融、人员、国际秩序等方面,中国拓展了更大合作空间。伊朗核问题谈判中,中国方案作出了很好的贡献。中国对中东地区的政策、举措,一向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双方共同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中国是以伙伴身份参与地区事务、发展地区关系,这是不同于美国等所采取的结盟形式的新思路。

开创中阿关系美好未来,推动中东和平发展

近十多年来,中阿关系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99年1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签署建立中阿政治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以利于中阿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和加强密切的磋商与协调;2004年9月,中阿合作论坛成立,此后,中阿双方在论坛框架内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对话与合作,使得中阿合作论坛发展成涵盖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10余项机制的集体合作平台;2010年5月,中阿正式确定"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中阿集体合作由此进入了全面提质升级新阶段;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表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我们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发展,是双方的重大国家利益。截至2014年底,双方贸易额已达到2500多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二大贸易伙伴、阿盟九个成员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未来10年,中阿双方贸易额将有望达到6000亿美元。此外,阿拉伯国家还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和第七大贸易伙伴。中阿经贸合作堪称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在能源、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阿双方的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目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普遍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并成立了经贸混委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相关会议。

2016年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60年来,中阿在各领域友好合作,成果丰硕,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中阿关系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阿开启外交关系60年之际,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登上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讲台。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阐述中国的中东政策主张,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的五大理念,开展促进稳定、创新合作、产能对接、增进友好四大行动,并宣布了中国面向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一系列重要合作举措。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向巴勒斯坦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今年将再向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利比亚、也门人民提供2.3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设立150亿美元的中东工业化专项贷款,同阿联酋、卡塔尔设立共计200亿美元共同投资基金,现场一次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同时开展100部中阿典籍互译,提供1000个阿拉伯青年领袖培训名额,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和1万个培训名额,落实1万名中阿艺术家互访。可以预见,未来人才和思想将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文化的纽带将把中国同阿拉伯国家连接得更加紧密。阿盟秘书长阿拉比感慨地说,在中东多个动荡国家,都存在外部力量试图利用一方推倒另一方的现象。但中国从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追求一己私利。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平衡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

今后中阿将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发挥着引领中阿经贸合作全局的"龙头"作用。2016年1月13日,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将投资贸易领域作为全面加强中阿合作的重要基石之一,不仅全面系统地规划了中阿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蓝图,更为今后中阿经贸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2016年,在开罗的阿盟总部,习近平主席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落实开启了新篇章,也为"十三五"伊始中国同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对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共同繁荣注入了新动力,推动着中阿各领域合作加速发展,以开创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