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猴王热”里的冷思考
李洋
2016年01月31日

上周,中国人邂逅了他们的精神“初恋”,才发现30年过去了,每个人竟还各自珍藏着那份彼此相同的爱。喊一声“猴哥”,就可以让亿万人的眼泪流在一起。

章金莱先生个人微博显示他正在录制央视戏曲春晚,其实观众就是想在猴年春节电视上见到他,“即便他在观众席上嗑着瓜子,吃着桃子,我们也能守到敲钟”。经常在网上围绕公共议题展开激辩的左右两拨人,“都搬好了小板凳”,坐到了一起,等待他。

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他的人生和他扮演的角色已融为一体。“六小龄童”这个艺名指涉的就是孙悟空,孙悟空就是“六小龄童”。包括唐僧在内,《西游记》的其他角色都可以替换,一人演多角儿,但孙悟空是不可替换的。

某种程度上,八十年代成就了“美猴王”,“美猴王”也注解了那个时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极大释放了社会的精神能量和文化需求。经历了文革寒冬的一批老艺人,如他的父亲章宗义先生,对新时代的春天充满希望,创作和表演热情空前高涨,章金莱先生正是在他父亲的训练、鼓励和引导下,一步步走进吴承恩笔下那个泼猴的躯壳。

八十年代也塑造了观众的接受心理。他扮演的孙悟空机智勇敢、崇尚自由、幽默诙谐,精彩传神。无论大闹天宫,还是西天取经,他屡屡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孙悟空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孤胆英雄。一千个人眼里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中国人眼里只有一个“美猴王”。

这种形象高度契合了那个时代中国观众统一的心理需求,看孙悟空七十二变,降妖除魔是一种集体发泄和释放,孙悟空遭遇的种种不公,让观众对这个角色及他的扮演者产生了强烈的移情作用。

这个观众群体横跨目前20岁以上各个年龄组。我80多岁的爷爷去世前几年已经神志不清,但只要电视上播放《西游记》,他就会一直看下去。他看“孙猴子”和“猪八戒”时脸上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仿佛神志又正常起来。一生工厂工作环境噪音巨大,他晚年近乎失聪,为了不影响邻居,电视干脆被调成静音。午后的阳光里,他像个孩子一样斜靠在沙发上,虔诚地面对着一台无声的电视机,睡着了,醒了,又笑了, 那一幕是我永远的记忆。

据不完全统计,各个电视台播放《西游记》3000多遍,几代人的情结积淀下来就变成了社会记忆。三十多年来,台下章金莱先生的表现也对得起观众的期待。2009年4月12日沙僧扮演者闫怀礼先生去世,恰是章先生的生日,从那以后他再不庆生。

公众对“美猴王”集体示爱,让我失望的是中国的影视圈也跟着吆喝,唯独没人反思为何“美猴王”后继无人?

去年,中国电影票房首破400亿,电视剧每集的制作成本也达到百万级。很多一线影视明星的片酬可以占到总投资的一大半,著名编剧一集本子就可以赚到30万。但我们还会看到比比皆是的“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的神剧,看到网络语言贯穿从秦汉到民国的宫斗与谍战剧中,更不用说这些片子背后扭曲的战争观和它们引人入胜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这样的作品盛行,不断拉低观众的审美底线和鉴赏水平,并且仿佛在告诉他们影视剧就是这样。这更像一场各投机方都很默契的围猎、驯化和饲养,为更多低档影视作品的出现创造受众环境。来自地产等各行业的热钱不断涌入,只要有几个名人撑场面,很多影视剧有个故事大纲,剧本还没写好,就可以忽悠到投资人。许多电视剧都是边拍边写剧本,观众爱看什么就写什么。

这和以前刚好相反,那时候创作是少数文化精英的事情,是有专业精神和价值观追求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先有剧本,才考虑拍摄,才会找演员。这样的流程是对观众的尊重,看电影电视就像一场高级餐厅的赴宴,你永远不知道名厨大师这次会展现出怎样的技艺。但现在越来越像饲养动物,反正就这样的饲料,按你们的胃口和身体调整的激素和营养素比例,吃饱就行,而且卖得不便宜。

中国影视界生态早已不是秘密,普通编剧、枪手编剧和跟组编剧收入极低,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2013年《永不磨灭的番号》原著作者、编剧张磊死于胃癌复发,时年仅35岁,去世前生活状况凄苦,他没有保险承担医疗费。他的稿费不够承担治疗费用。动辄每天可以码出上万字的网络小说写手进入编剧行列后,更加剧了这样一行的低水平竞争。 讲故事,变成了体力活。那些出不了头的演员更会想出导演地铁闹剧上传视频的方式赚取眼球。只要有了大名,就会有暴利。吸毒,那是之后的剧情了。

  八十年代,影视产业尚不发达,但艺人还有老一辈梨园精神的风骨,还讲究德艺双馨,对艺术作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当下,市场大了,技术好了,为何反而精品少了?这应是“猴王热”留给我们的冷思考。

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影视圈内的发声。他们擅长抱怨主管部门给他们设置很多边界,限制了创作自由,并以此解释中国影视作品的落后。但他们在以校级表演和创作拿国际级收入时,从来都是堂而皇之,对“身价”一丝不苟。

与很多国家一样,中国实施影视进口管制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和产业,为国内影视文化产业迎头赶上争取时间。韩国就在十几年间从影视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但那些赚的盆满钵满的中国影视公司却把这种保护变成了垄断。他们不用接受更高水平的国际市场的检验,也不用担心竞争,很多电视剧电影只靠国内市场就可以坐享巨额利润。

中国影视产业动辄百亿千亿的产值大都来自国内,有点像中国足球,水平没上去,但收入早已与国际接轨。影视产业大国,票房大国绝不能关门自娱自乐,要勇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国内要有更好的《著作权法》保护真正的智力付出,中国人才能看到好故事。这是扭转“劣币驱除良币”的开始。否则,急剧上涨的名演员、名导演、名编剧的薪水会继续扭曲影视产业内在的劳动和责任关系,造成严重两极分化和唯名利是图的恶性生态。

美国的编剧有很高的入门门槛,也有很好的法律保障,是受到演员和导演尊重的职业。他们头脑中不断诞生的好故事和镜头语言是好莱坞的原始核心竞争力。

我采访的国内不少影视公司特效制作车间,就像个大网吧,中国青年按照美国设计师的图样为美国大片一帧一帧勾画细节,耗尽视力和青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是影视大国,但在国际影视产业链中还处于低端。那些应该扛起大旗,开山辟地的名导、名编和名角们,却懒得西天取经,因为东土大唐足够让他们过上胜过天仙的生活。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的荧幕英雄。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过半,十几亿人还捧着30年前的荧幕形象,心怀戚戚焉。影视圈是否有人会为此脸红?如果有,那我们真的期待下一个“美猴王”。两年前的今天,“六龄童”章宗义先生在绍兴去世,享年90岁,谨以此文纪念他和他一家四代猴王留给我们几代人的精神“初恋”。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