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巴黎气候大会给世界带来新的曙光
陈新光
2016年02月03日

2015年12月12日,在195个国家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巴黎气候大会通过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历史性协定。法国外长兼大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激动地说:"场上并无反对意见……我宣布巴黎气候协定通过。"法比尤斯敲槌通过这项历史性协定。在小木槌落下后,人们不禁欢呼雀跃、喜极而泣、自拍以及引用历史伟人的名言。在欢呼声浪持续近三分钟后,法比尤斯拿起绿色的叶状小木槌,又敲了一下。他说:"这也许是个小小的木槌,但它可以成就伟大事业。"他的话赢得了更多的欢呼和掌声。整个会议厅洋溢着欢庆的气氛,人们开怀大笑、拍背庆祝、拥抱和握手。

联合国为达成巴黎协定作出艰辛努力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通过《巴黎协定》的第三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向媒体表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将造福全人类及子孙后代。潘基文指出,这是世界各国第一次共同承诺要控制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共同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协定是多年努力的成果,达成协议表明各国已经找到通过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方法。潘基文说,自9年前他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以来,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定一直是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对此他从未失去信心。他呼吁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迅速将协议中的相关承诺转化为行动。巴黎气候协定正式签字仪式将于2016年4月22日,即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2014年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集中了全球顶尖科学家最新的观测与研究成果,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的态度,从以往的"可能""很可能"上升到"毋庸置疑"。2007年,在印尼著名的巴厘岛召开的世界气候谈判会议上,许多联合国官员都在担心仅靠联合国体系,最终可能无法在解决这一关键的全球问题上引领人类迈步向前。尽管谈判会议存在争议而且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但是巴厘岛召开的这次会议制订了一份"路线图",它旨在促使各方在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之后签署一份后续协议。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是签订这一后续协议的最后期限,但是在此举行的多边磋商进程在还剩两天的时候因为无法达成一致而陷入停顿,当时各国元首均抵达哥本哈根,而只有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五个国家达成了一项被称为"秘密气候协议"。

哥本哈根会议的灾难促使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人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个人、机构、企业界和社会团体的行动,以此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更有效的方式,并在城市和企业等其他层面以及国家层面上应对气候变化。从中可看出联合国对达成全球性协议这一紧迫的全球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应对是多么关键。恢复多边磋商体系的努力不是一年内完成的。2010年,首先在墨西哥旅游胜地坎昆开启了孜孜不倦且灵活的工作,并最终签订了《坎昆协议》。2011年在南非德班,制订了一个开展四年谈判的框架,2012年和2013年在巴林多哈和波兰华沙取得小幅进展后,2014年秘鲁利马气候会议上的积极努力受到了普遍称赞,为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历史性协定奠定了基础。

在本次巴黎气候大会,联合国最终发挥了作用。现在该由各国、公司、民间社会和社会所有机构---大学、教堂、医院、服务机构等和地方政府立即而且积极地向前推动这一努力。因此,人类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转向清洁能源,改变我们的经济对矿物燃料的依赖。除了扭转给整个星球物种带来的灾难,这种转变还将带来大量好处,其中包括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给公共卫生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好处,而且在我们摆脱矿物燃料的价格波动和容易引发的政治矛盾后,能够促进国际社会的稳定。就这一努力来说,巴黎可能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正如潘基文秘书长所说,《巴黎协定》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即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是必然和有益的。该协定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标志着世界正朝着一个更安全、更加可持续和繁荣的未来前进。

为巴黎大会达成历史性协定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国际社会正致力于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化行动达成协议。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不仅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应尽的国际义务,更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99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22.7亿吨,占世界排放量的1/10,而当时美国的排放量超过50亿吨,接近世界排放量的1/4。2014年,中国的排放量增加到90亿吨,约是1990年的4倍,而美国仅仅增加了5%。中国在2008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碳排放国。1990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欧盟28个成员国的平均排放量。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积极采取节能与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2014年实现全国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5.8%,比2005年下降33.9%,有望超额完成"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7%的目标。中国在加快推进国内绿色低碳转型、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打出"组合拳",积极参与国际谈判进程,为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一是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中国提出了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早日达峰的目标,明确了中国中长期低碳发展路线图。这既是有力倒逼国内低碳转型的"自我加压",又是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的有为之举,对加快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作是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达成协议的重要贡献;二是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国政府已于2015年6月30日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的行动目标。

为巴黎大会旨在达成关于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安排的巴黎协议,2015年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并代表中国政府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将于2016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建设10个低碳示范区、开展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提供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并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融资能力。这是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无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义举。

习主席讲话不仅为全球治理描绘了富有启迪意义的蓝图愿景,还为巴黎协议最后阶段谈判注入强劲推动力,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全力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和治理的积极信号,为巴黎协议谈判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持。巴黎协议谈判已进入冲刺阶段,如何公平合理分担责任、切实满足发展中国家资金需求等矛盾仍然突出,全球绿色发展前景亦需信心支持。习主席指出,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有利于加大资源投入,强化行动保障;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为各方解决谈判分歧,化气候变化挑战为绿色发展机遇指明了方向,受到各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的好评和赞扬。

习近平主席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的态度还体现在中国积极建设性的突出作用。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谈判陷入胶着状态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电话沟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巴黎协定》通过后即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对中国在促使协定达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表示赞赏,并强调了美中两国今后继续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白宫发表声明说,两位领导人认识到双方在去年和今年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及两国谈判代表在巴黎的密切协调对确保协定达成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美国则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

《巴黎协定》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巴黎协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覆盖近200个国家的全球减排协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经过彻夜的努力之后,最终协定文本从43页缩减为31页,并且内容得到简化。前20页是《决议》,这部分相对比较灵活,包括了协议的许多技术细节,以及不需要各国国会通过的部分;后11页是正式的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归纳起来,协议中的重要亮点包括: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两摄氏度之内,并承诺"尽一切努力"使其不超过1.5摄氏度,从而避免"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后果";法律形式:所通过的协定具有法律约束力,但相关决议和各国减排目标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针对各国承诺的调整机制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的是保证协定得到履行;减排:《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方中有187个提交了本国2020年生效的抗击气候变化的承诺方案,将每五年上调一次。其余国家必须提交承诺方案才能成为协定的缔约方。每个国家都要承诺采取必要措施,并可利用市场机制(如排放量交易)来实现目标;调整:各国应每五年上调一次承诺,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目标,保证将气温升幅控制在两摄氏度以下的目标得以实现;执行:不会有惩罚,但会有一个透明的后续跟踪机制,以保证全世界都能言出必行,在期限来临之前提醒相关国家是否走在执行协定的道路上;长期目标:各国希望排放量能够"尽早"达到峰值,并承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项任务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建议从现在起就采取快速减排的措施。此外,各国承诺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排放气体与可吸收气体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净零排放。换句话说:排放的气体不能多于通过自然或技术手段回收的气体;资金:协定指出,发达国家应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鼓励其它有经济条件的国家也作出自主贡献。出资的意图应在资金转交两年前通报,以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对可能获取的资金有个概念。从2020年起,富国每年应动用至少1000亿美元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从2025年起增加这一金额;损失与损害:协定承认有必要推动与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有关的"损失与损害机制",但没有具体提出任何相关的金融工具;生效:在排放量占全球55%的至少55个缔约方批准之后,新协定正式生效。

历史性的巴黎气候协定将刺激人们对能源、交通或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五个产业的投资,进而加快世界经济转向。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到2030年,生态转型就可创造约6000万个就业岗位。一是能源更加环保:能源应为2/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负责,特别是石油、燃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为将升温幅度(与工业时代前相比)限制在2摄氏度,到2050年,能源领域须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比达50%。国际能源署估计,这一比例意味着至少要额外投入36万亿美元。开发绿色能源还能加快贫穷国家的供电进程并促进这些国家的发展。该领域的就业潜力同样可观。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指出,该领域到2030年可创造2400万个就业岗位。如今几乎完全依赖石油的国家要加快实现经济多元化。但化石能源并非即将消失。国际能源署指出,2040年,75%的世界能源仍将是化石能源;二是改变运输方式:从现在起到2030年,空中客运量将翻一番,空中货运量将增加两倍,海上集装箱运输量将增加三倍。巴黎协定继续保护空运和海运,国际能源署指出,应该用生物乙醇和生物气等绿色燃料来替换至少10%的汽油和柴油。还应该广泛应用电动汽车。另外还有通过大规模发展公共交通来限制私家车的计划。预计到2035年为止,这场转型须投入3万亿美元;三是产业更加节约:为了降低碳对气候的影响,专家希望制定惩罚污染的碳价格体系。已经有很多企业试图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它们回收废料,朝着关注产品生态理念的方向发展。但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一些最耗能的产业(比如钢铁、铝、石油化学)应该完全转型;四是恢复被毁土地:由于肉类和奶制品消费将有所增长,农业尤其是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大幅增加。为了限制气候变暖就必须保护森林,恢复被密集型农业和大规模毁林开荒破坏的土地。气候变暖已对农业生产和利润造成影响。保证所有人的粮食供给是一项重大挑战;五是出现新型住房:按照当前的速度,到2050年,该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70%。专家指出,只要到2020年能投资2200亿美元,就能大幅减少这一排放量。这意味着要将2014年的投资规模扩大50%。我们会有新一代住房,这些住房的隔离性更强,用新材料建成,能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实现能源自给,并利用垃圾发酵来供热。

落实《巴黎协定》任重道远

联合国气候大会协定的达成得到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欢迎。峰会东道主、法国总统奥朗德形容协议前所未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巴黎协定获得通过,让七年来的谈判努力圆满成功,"历史会记住这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天称赞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强有力且历史性的"协定,称这一协定将成为世界在气候变迁问题上的"转折点";英国首相卡梅伦说,这标志着为保护地球未来迈出的巨大一步;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巴黎与此气候政策上的历史转折点将永远连在一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今天称赞巴黎达成的里程碑式协定是21世纪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她表示:"我们期待就碳定价进行对话,帮助各国政府推行这项重要政策。"

巴黎气候协定的确是历史性的,几乎整个国际社会首次通过协定承诺共同对付全球变暖。但协定承诺的事情最终能否实现,还有待观察。巴黎协定达成后,近200个国家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它们现在必须把基本决议变成本国的气候计划。而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未来如何有效审核各国的气候计划。虽然未来每五年对各国的计划进行评估会让气候罪人遭到公开谴责,但却无法保证这些国家认真对待它们的气候目标。然而协定的实施必定仍然是政治人士、工商人士、科学家、工程师和社会要做的工作。

1750年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本世纪以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47%来自能源供应,30%来自工业,11%来自交通。2015年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超过了400毫克/升关口,达到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和规模,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趋势就无法遏制,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将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这正是国际社会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在该协定中,各方指出:"在减排方面还需要更大的力度。"曾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副主席(该委员会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法国气候学家让·茹泽尔说:"如今,一些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得以发展并具备了竞争力。我们一度嘲笑的电动汽车在进步。今年有望看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停滞,因为中国已经投身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领域。我希望碳排放量大幅增长的印度也能走中国这条路。"

巴黎气候大会是新的历史起点。《巴黎协定》对此做了最佳诠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关键在世界各国的行动。未来全球气候治理仍征途漫漫,但我们通过此次巴黎气候大会,可以看到两点并予以肯定:首先是《巴黎协定》将对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起到倒逼和助推作用,因为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也是一个新兴大国的历史责任;其次《巴黎协定》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一样,将成为未来全球发展的新平台和新规则,可以说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这一平台上的表现。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