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她和我
李洋
2016年05月31日


1981年《中国日报》创刊,时任常务副总编冯锡良同志展示著名艺术家李可染题写的报头。

时间,是生命永恒的伴侣。它归化沧海桑田,挥舞河流雕刻山川;它模糊存在与虚无,把守生与死的边界;它融化冷漠和温存,让多少人在逝者如斯的慨叹中默默寻找着回家的路。

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生日当作时间的参照,对一切与自己同龄的事物有天生的亲近和好奇。它们仿佛是我们最忠诚的伙伴,永远是可以安心找回自己的路标。

画,都是自画像,字,都是自白书。创作和书写是连接内心与世界的桥梁。为一份与自己同龄的报纸日夜写稿和思考,很多时候,我更愿意把这个过程中流淌在键盘和纸面上的文字当作对她的言说。

如果有人能在我们的窃窃私语中读到更宏大的叙事,我就没有辜负她的期望。虽然同龄,她的阅历远比我丰富。很多哺育她长大的人都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与她的交往,是与很多人的对话。

很多人青春不再,很多人已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每一次按下的快门、每一道划过纸面的笔迹、每一个采访道路上的脚印无不在影响她今天的举止和腔调。

她是时代日历,是国家日记,为每一个与她同行的年轻人提供广阔的舞台,见证时代巨变,记录国家成长。

我给她讲述过一个广西十万大山中贫困孤儿女孩艰难求学故事,她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百万读者。今天,这个姑娘已经在爱心读者的资助下完成幼师学业,成为家乡一名山村教师,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走出大山。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和她相处,绝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要行万里路。走得多了,走得远了,我们就会感到祖国的怀抱之中四海为家。惟其如此,才能对这片土地和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给她讲出最鲜活的故事,让读者通过她感知真实的中国。

其实,她讲出的故事还有很多。她是一扇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但她绝不满足于仅仅聚焦中国的历史悠久的风土人情和旖旎绚烂的大好河山,更要讲述当下和未来的问题、风险、挑战和机遇。

当你把她在三十五年内讲的故事拼接在一起时,就会真切地体会到一个国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校正的阵痛,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复兴的轨迹,以及这一切所昭示的一个光明的未来。

三十五年内,中国让数亿人摆脱贫困,普及了基本的医疗、教育和养老服务,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介入全球治理,深度融入全球化。有了国家的强盛和进步,才有了她的蓬勃发展。

这份诞生于80年代初的报纸,继承了改革开放的开拓和学习精神,她绝不满足于讲述中国,更要点评世界,为一个复兴的大国争取与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匹配的话语权。她勇于学习和掌握新的媒介传播手段,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让更多的人倾听中国故事,熟悉中国方案,了解中国观点。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说:“报纸和太阳一样,它们共同的使命就是给人带来光明。”很多时候,她更像一个战士,在国际舆论战中,守土有责,坚定捍卫中国立场,维护国家利益。

我们可能没去过南海,但我们的文字却可以触及每一个南海问题相关方的神经。她让我们始终坚信文字和思想的力量。能读到这份报纸的地方,都是我们与黑暗战斗的疆域。

再过三十五年,希望我还有资格在午后的阳光中,给孙儿们讲述我曾去过的地方,曾经采访的人,曾经并肩战斗的她。我会变成一个老人,但她还会如青年般勇毅笃行,正如她“六一节”的生日昭示的一样。

生日快乐,中国日报。

关于作者:李洋,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