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中国距离海洋强国有多远?
李洋
2016年07月13日


(郑和下西洋集合了很多中国人对海洋强国的回忆和想象。图片来自网络)

里斯本的帝国广场上,有一座乳白色大理石纪念碑。碑文写道:献给恩里克和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们。这座纪念碑于1960年建起,纪念葡萄牙航海大发现奠基人唐·阿方索·恩里克逝世500周年。

恩里克1394年出生在波尔图,是若奥一世国王的三儿子。他自幼沉静踏实,喜好钻研,专心致志于既定目标。这位王子其实并未远航,只在1415年随船队去过摩洛哥的休达。此行极大激发了他对航海的兴趣,他相信地球上还有很多未知的大陆。

恩里克放弃了宫廷生活,在葡萄牙西南角荒凉的圣维森特角定居,创立了一所航海学校、一座天文台和一个造船厂,从国外聘请优秀的宇宙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恩里克于1418年首次派出船队出航,陆续发现了北大西洋的多座岛屿。从1430年代起,他派出的团队开始向更远的海洋挺进,最远到达西非。

这个21岁的青年起初应该不会想到,他出于个人兴趣的创举开启了随后数百年恢弘的航海时代。其中有波澜壮阔的地理发现,有惊心动魄的帝国海战,有肮脏暴利的掠夺贸易,也有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今天的世界格局,某种意义上依然是海洋强国塑造的。当下的时代,在大历史时段内不过是航海时代的延续。

恩里克1460年在圣维森特角病逝,享年66岁。但他开启的航海时代直接影响了国内的年轻人和其他欧洲国家。恩里克去世28年后,小他56岁的葡萄牙航海家巴尔托洛梅乌·缪·迪亚士第一次发现了好望角。

在恩里克去世的同一年,葡萄牙另一个著名的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出生了。达·伽马在64岁时又把葡萄牙的触角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结结实实地延伸到印度,航海开始与杀戮和掠夺紧密相连。对欧洲人来说,印度洋成了大西洋的延伸。世界悄悄进入西方中心化的历史时代。

达·伽马刚降生时,在亚平宁半岛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刚刚9岁。随后他逐渐成长为意大利第一位为世人熟知的航海家,但他1493年首次到达加勒比海岛上的壮举却是葡萄牙的近邻西班牙皇室资助的。

20年后,西班牙殖民总督巴尔波亚在中美地峡的高山上举目西眺。这是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浩瀚的太平洋。当时被命名为"大南海"。此后十年内,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始了一场寻找进入"大南海"通道的比赛。

比达·伽马小20岁的同乡费尔南多·麦哲伦于1519年11月28日第一次率船队绕过南美洲大陆的最南端,进入浩瀚的"大南海"。随后的三个多月在这片未知大洋的航行中,他的船队竟没有遇到一次暴风雨,麦哲伦称它"太平洋",这个名字沿用至今。1520年3月,他来到今天的菲律宾群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西方人从太平洋进入东方。此前1511年葡萄牙人经过印度洋已经抵达马六甲,1517年抵达中国。

至此,"寰球共此凉热",东方成为西方罗盘上的一格。

在随后的60多年内,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来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小国开始了最原始的劫掠。葡萄牙专注于非洲的黄金和东方的香料、茶叶和丝绸,西班牙执着于南北美洲的白银和糖,贩卖和使用黑奴是他们的交集。

此后,西班牙在菲律宾赶走麦哲伦的手下,标志着葡萄牙的衰败。1588年在英吉利海峡,西班牙战法原始的"无敌舰队"惨败给英国,标志着新霸主的崛起。五十年后,西班牙在唐斯海战中败给新生的海上强国荷兰,从此退出航海强国的舞台。

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英国在17世纪到18世纪的两百年间通过多场艰苦卓绝的海战击败荷兰和法国,扫清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日不落帝国"的障碍。相比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原始掠夺,英国建立起了军事、殖民和贸易组成的稳定结构:海军保护殖民和贸易,殖民地提供军事基地和贸易原料,贸易利润可用来扩军和拓展殖民地。

在葡萄牙和英国引领的两次海权制高点争夺战的同时,中国先后在明清两代推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海禁。"郑和下西洋"更像是宣誓和馈赠,耗费巨大,实际战略收益有限,注定难以为继。 朱元璋为防止倭患和防止金银外流,在海上贸易除允许部分国家通过"朝贡"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清朝出于孤立和封锁台湾郑氏集团等反清势力的需要,配套施行了一种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错过了航海时代,也错过了工业革命。

美国独立、二战和战后殖民地国家独立浪潮让"日不落帝国"分崩离析,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极佳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供给一跃成为最新的海上霸主。某种程度上,近百年来美国建立霸主地位的进程中先后扫清了德国、日本及苏联等强国的挑战。这是第一次欧洲之外的,且自身幅员辽阔的国家成为海上霸主。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美国西点军校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汉出版了《海权论》一书,美、日、德、苏等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参考。时至今日,中国周边的海洋安全环境危机和中国谋求海洋强国崛起的主要障碍都源自马汉"海权理论"指导下的美国的部署和安排。

马汉认为争夺海权的过程中,海军的建立、发展和维护,一定要与国际贸易的紧密结合,国际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海军的强大。而对于不同地区的势力扩张,一定要有基地港口,保证不同基地之间的运输通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海权的有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岛链战略"安排肇始于1945年结束的"太平洋战争"。这些部署和安排至今依然深刻塑造着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军事格局。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纵观航海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当代中国崛起之路径,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对外界遏制挤压的回应,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此前海洋霸主易位时暴烈的武装冲突,因为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大国间发生大规模传统战争的可能。中国谋求海洋强国地位,更多地是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以来,中国人才开始有现代世界的意识。我们应意识到,中国以这样的起点要在西方几百年经营和传承的海洋世界谋求一席之地,这个过程注定不会平顺。

扎扎实实做好海洋技术、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的专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和锻炼足够维护我海洋权益的海事军事力量和应变能力是中国作为海洋强国崛起要同时做好的两手准备。对于爱好和平的国家,军事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海洋和平和稳定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和来自中国的制度贡献。

在美国之前,海洋强国大都自身疆域狭小,有强烈的面向海洋求发展的自觉意识,有强大的国家意志的推动,有相对先进的技术保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海洋强国更要有解决全球海洋问题的方案、能力和视野,要为全球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积累正能量。全球范围内,战后海洋争议存在多年,并不妨碍世界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和技术进步最快的战后黄金时期。经过数次战争洗礼的国际社会应该有意识和智慧以最理智的方式和平解决争议。

太平洋,就像麦哲伦当初给它取名昭示的一样,应该是和平的大洋。中美在太平洋的两端,应该有气度和能力为世界担起这汪浩瀚的未知。眼下南海仲裁闹剧堪称当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觉醒的起点,认清所谓规则的本质,也认清中国与海洋强国之间的距离。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