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陈新光
2016年07月14日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在湖北省调研时,对党和国家未来政策的走向做出了初步点睛:加快推进和深化改革、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以释放社会发展活力,依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习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之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长、完善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是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行动的总纲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进程当中的新的里程碑:推动改革从单一走向全面、综合,六大领域、六大提法、六大改革一起全面展开;改革已经从表层到攻坚深化,要啃硬骨头,拿顽瘴痼疾来开刀;改革从摸着石头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出结合起来。其中"坚持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创新改革"是这次三中全会的四个关键词,从历史的角度评价,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之源,是我们取得经济建设伟大历史成就的重要法宝,和前七届党的三中全会一样,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进程必将发生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因为:一是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毅然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38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到了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也就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候。党的十八大着眼于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的重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不到5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实现新的全面提升必然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三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逐步深化的。改革开放38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消化过剩产能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推动,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用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价格发现、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重建市场信用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建立健全市场法律体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应完善市场竞争体系。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必须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引领经济新常态。这就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以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的壁垒。具体来说:一是要调动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积极性,就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创新体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市场有序竞争,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国有企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破除观念瓶颈,给予民间资本真正的国民待遇,引导民间资本流向社会急需的领域。制定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体系,给予其合理的减税或免税政策,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二是进一步理顺市场价格体系,推动要素价格改革。价格是市场最重要的信号,应该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而由市场形成价格,以使市场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从而最大化地将资源引向最能有效发挥资源作用、提高资源效率的行业和领域;三是不断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区域市场封锁,实现资源在全国自由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努力形成全国畅通的物流系统,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流通体制,降低流通成本;四是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五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完善出口和进口政策,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不断开拓新兴市场。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合理引导外资流向。积极参加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制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市场;六是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秩序管理,完善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加强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倡导和促进公平竞争,打击不公平竞争和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加强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落实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目标

新时期,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错,面对的问题更复杂、更繁重、更艰巨。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将继续承受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转方式、调结构的阵痛,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除调结构,去产能的压力外,还受制造业效益大幅下降和产能过剩的影响,投资低迷的状况仍难以扭转;二是受外需市场低迷、国内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波动等因素影响,出口增长依然乏力;三是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旅游、休闲、文化等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将继续升温,消费仍将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2016年1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作了理论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求需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指导,从理论与实践上正确理解和把握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结构性改革将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为此,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忍得住阵痛,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把精力放在优化结构、增进效益、提高质量、改善环境上来。

2016年以来,全国各省市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在政策措施、市场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当前供需错位的形势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去产能的决心甚至有所动摇。对此,要高度警惕,一定要树立去产能的刚性,确保各项目标掷地有声。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是今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2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就今后一个时期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推动钢铁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据悉,国务院确定的去产能目标任务目前已全部分解到各省市和中央企业,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与地方政府、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4月中旬,由国务院2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举行了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在最近召开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对此做出明确回应:"要积极行动,攻坚克难,确保今年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的任务顺利完成。"经过各省市和各方不懈努力,目前化解过剩产能在目标任务落实、政策措施、资金、市场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除去产能目标任务已分解到各地和中央企业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外,相关部门已制定了奖补资金、财税、金融、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8个配套文件,2016年中央基础奖补资金已经预拨到各地。此外,一些地区启动了一批去产能项目,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国务院有关部门还组织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开展减量化生产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然而,一些地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形势也较为困难,在这一情况下,如何顺利地推进去产能,同时又妥善安置职工、处置好企业债务等现实问题,都需要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工作进展和市场变化,一些减产、停产的企业有意复产。以螺纹钢为例,在经历长达5年的价格低谷后,2016年2月开始迎来一波强劲反弹行情。根据中国联合钢铁网的调查,随着国内钢材价格急升和钢厂增产,全国已有68座高炉恢复了生产,估计产能达到5000万吨。上述情况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觉,接连出台了严厉措施,再加上近期钢价回落,钢铁产能"死灰复燃"的情况得到了遏制。有些地方去产能决心出现了动摇,对此需要保持清醒认识和战略定力。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负总责"的要求,地方各级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也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把责任层层细化分解到位、督查到位。没有完成的将被严肃追责。在时间表上,会议要求各省区市务必要在2016年7月15日前,将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目标责任全部分解到市县和企业。"要把2016年压减数量具体明确到每台设备、每个矿点,不得出现漏洞和死角。要在7月底前全部编制完成每个退出产能项目及其任务量的具体时间进度表。各地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备案钢铁项目必须落实产能置换指标,并向社会公告。原则上,3年内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最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付保宗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谈"如何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在访谈中他们指出,"化解产能过剩是长痛不如短痛的正确选择,应提升认识落到实处。中国正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存在着较难逾越的中等收入陷阱,表现在产业领域就是结构升级、技术升级受到了阻碍。这个时候积极采取措施,将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作为切入点进行全方位把脉,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实践证明"长痛不如短痛",也从中让人感受到化解产能过剩对于国民经济的正能量,因为化解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重新洗牌在所难免,这种洗牌是一种优胜劣汰,有利于整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不再以简单的扩张规模、污染环境、高能耗的方式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将迎接积极向上的变化。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