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创新成为发展强大驱动力,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境界
陈新光
2016年07月19日

2016年6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从报告来看,当前美日欧引领全球创新的格局基本稳定,全球创新能力十强国家前4位国家排名保持不变,依次为美国、日本、瑞士和韩国;丹麦、德国、瑞典、英国、荷兰和新加坡分居第五至十位。与上年相比,英国、新加坡进入前十行列,以色列跌出前十至第十四位,芬兰下降2位至第十二位。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超越澳大利亚,居世界第十八位。另据2015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研发大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称,中国在140个经济体中位列28位;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2015》中,我国在61个经济体中排名22位。尽管上述报告所用指标差异较大,评价对象数量不同,但综合来看,对我国的评价排名都显示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目前处于世界中上游,且排名均大大领先于其他金砖国家。

创新是未来中国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

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具体来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00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经济将经历一系列的转型和升级。从中国国内看,这涉及经济体系、发展模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新经济部门、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等诸多领域,其核心是经济活动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价值链高端的提升。从全球范围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势不可挡。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只有依靠创新发展,才能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这又涉及到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海外投资、人才和知识流动、治理结构调整等很多方面,其关键在于各层面、各领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些转型和升级过程将决定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效果。

中国"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中国创新步伐持续加快,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坚持创新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而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和制度创新的支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可以说,坚持创新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创新,创新理所当然地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基点和发展理念的核心。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创新的理论观点

纵观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科技创新的实现离不开环境、体制和机制的支持,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如何创新问题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创新的理论观点,指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提出全面创新的观点,是科学的论断。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创新就是要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重视创新体系的建设,无疑对创新的本质有了更高层面的认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就要做到引导各要素围绕创新发展优化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技术和制度领域的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核心要件。可以说 "十二五"期间中国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产业升级已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带动作用,中国已具备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法国英士国际商学院布鲁诺·朗万教授认为,有三种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能力是否能够提高。首先是重视创新,释放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的信号。让整个社会知道创新是国家计划的重要部分,创新经常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当中,经常采取一些支持创新的举措,在财政预算上给予相当程度的倾斜等;其次,支持创新要有政策连续性。创新不能只是一届政府的重要议题,要让创新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固定思维;第三,坚持不懈。政府支持创新不能走走停停,如果稍有懈怠,市场对创新的投资节奏就会慢下来。布鲁诺·朗万教授认为,事实证明,中国在这三个方面做得卓有成效。中国"十二五"以来特别是中共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以来,中国创新步伐持续加快,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为各国做出了榜样。

中国创新能力远超同等发展水平国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显示: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已提升至第18位,处于第二集团领先位置。在研发经费投入总和占全球总量97%以上的40个国家中,中国创新指数排名第18位,比上年提升1位,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报告选用了40个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继续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杆分析法测算国家创新指数,所用数据均来自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数据库和出版物,具有国际可比性和权威性。《国家创新指数报告》自2011年以来已经发布了5期,包括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大方面指标。根据国家创新指数历年结果分析,参评的40个国家可划分为三个集团。中国当前已处于第二集团的领先位置。综合指数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为第一集团,均为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中美洲1席,亚洲4席,欧洲占据10席;第16位至第30位为第二集团,主要是其他发达国家和少数新兴经济体;第30位以后为第三集团,多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达到68.6分,比上年提高了0.2分,超过澳大利亚0.7分,继续拉大与后面的加拿大、新西兰、卢森堡等国家之间的领先优势。与排名第17位的爱尔兰相比,中国仅存在0.01分的微弱差距;与第一集团国家相比,中国与排名第15位国家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从上年的2.4分缩小到0.8分。同时中国创新能力遥遥领先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7590美元,在40个参评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和南非,但国家创新指数得分远高于印度和南非,接近奥地利、比利时等人均GDP在5万美元左右的欧洲国家。在创新指数的分类排名上,我国企业创新排名第12位,比上年提升1个位次。2014年,我国万名企业研究人员PCT申请量由上年的233件提高到270件,排名提升1个位次至第27位;三方专利数量占世界比重和企业研发经费与增加值之比排名与上年相同,分列第6位和第15位;综合技术自主率排名提升4个位次至第9位。这表明我国企业创新的规模和质量正在稳步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5年9月份发布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创新质量在发展中国家当中脱颖而出,不断拉开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的距离。特别是在"知识与技术的产出"上,中国排名第三,表现抢眼。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认为,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但必须找到最佳的政策组合,以调动经济内在的创新和创造潜力,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出众。

尽管我国的创新绩效排名即将跨入前10强行列,但结构性缺陷长期以来没有根本性的改观。2000年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这两项指标的数值虽然逐年在提高,但提升幅度不明显,国际排名一直在后5名徘徊在此次排名中,我国创新环境排名第19位,较上年下降6位。其中,企业创新项目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难易程度下降幅度较大,从第5位下滑至第11位,这表明随着我国创新创业的兴起,企业对风险资本的需求日益迫切,资本市场供给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从25位下降至32位,这表明随着专利产出的快速增长,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强,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创新绩效依然主要依靠高技术产业产出规模和技术产出总量的拉动,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产业升级方面仍将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中国已走上全面创新发展之路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天津达沃斯论坛接受采访时说,当今世界各种变化来势汹汹,需要以灵活敏捷的创新精神制定出能够适应发展变化的规则和标准。中国经济改革正在这方面进行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中国创新能力已脱颖而出,和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比,当前中国的创新水平依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创新发展已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中国已走上全面创新发展之路。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研究显示,通过向生产力驱动增长模式转型,以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经济转向生产力驱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经济发展的卓越成就,世界有目共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GDP扩大了25倍,创纪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使得6亿多人口脱离了贫困。麦肯锡的研究还显示,转向生产力驱动增长的新模式,能够让中国更好地应对挑战,有助于中国早日跻身发达经济体。到2030年,生产力驱动增长模式相比目前的投资主导模式,能够使中国GDP新增5.6万亿美元,新增家庭收入5.1万亿美元。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到2030年中国将有五大机遇提升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中产阶层和消费者;利用数字化推进新的经营模式;通过创新和研发提升企业收益;推进生产自动化和提高能源效率等方式提升生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表示,通过成功转型,中国可以培养更多高效率的企业,推动创新并创造可持续性就业岗位。生产力驱动下的增长也会带来行业在GDP中占比以及就业结构的转变。

以上海为例,2015年5月25日,上海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将上海建成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和产业策源地之一。到2020年,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形成科创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将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一大战略布局,通过创新赢得上海发展新动能。201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聚焦国家战略,制订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方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张江地区为主要载体,集中规划和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力求打造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目前,光源一期、蛋白质科学设施、超算中心等大科学设施建设完成,超强超短激光、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观测网等新一批项目纷纷落户。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型平台组建,有力促进了全社会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开放协同。同时,积极推进材料基因组、太赫兹、量子通信等领域功能型平台规划布局,引导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转型升级。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正在火热发展之中,上海以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支持漕河泾、嘉定和临港等园区开展创新导向的区域规划,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创新企业和产业,力争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2015年,上海生产总值达到2.49万亿元,税收突破1万亿元。新增长、新发展,渴盼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功能创新、技术创新等协同推进。上海正以进一步增强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实现城市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全面落实和推进,以求获得发展新突破。上海创新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创新这一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必将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境界。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