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中美,这八年
李洋
2016年12月09日

奥巴马的八年,转瞬即逝。

这八年,中美关系有过蜜月,也有低谷,最后走向对抗与合作交织的动态稳定。“中国崛起”内含诸多中国自己都要不断探索和把控的不确定因素。面对这样一个崛起的大国,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考量也必定是多维的、复杂的。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就任总统。4月份就与中国创立了“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同年11月又与中国创立了“美中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这两大交流机制内容广泛,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全球内涵和战略性特征。

在随后近八年内,即使两国军舰在南海对峙,即使贸易战高烧不退,这两大对话和磋商平台依然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如果特朗普在上台后能够延续这两个机制,那么奥巴马就算为中美关系留下了一笔有价值的“制度性遗产”。

2009年11月15日奥巴马访华,成为上任第一年就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在这次访问之前,美国国内全面提升美中合作的情绪一度高涨, G2(双核)的概念流行起来。

在访华期间,奥巴马表示:除非美中两国达成一致,否则很难应对诸多全球挑战,美中应共同展现应对挑战的“领导作用”。这与他刚上任时定制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美国应当创造机会重塑中美关系,使崛起的中国成为一个“稳定和建设性的力量”,而不威胁和平和平衡。

首访北京,奥巴马淡化处理了人权、西藏和台湾问题,主谈经贸,但却未在打开中国市场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因为中国当时也处在二次改革和开放的关键摸索期。中国不赞成G2的提法,重申自己发展中国的地位,重申不结盟的立场。

奥巴马的表现和中国的回应引发美国内对华强硬派的不满。贯穿奥巴马整个任期的一个始终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就是美国内两党之间的裂隙。此行加深了奥巴马对中美关系复杂性的认识,也初步认识到国内党派分裂可能给他未来施政带来的阻力。

这次访华让奥巴马重新调整了对中国的期望值,让他直接感受到中国坚守自身利益的意志和能力。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让中国妥协和退让的空间越来越小。

中美关系从2009年12月开始走下坡路。当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奥巴马极力向中国施压,回国后公开指责中国不承担责任,说中国功利主义的表现损害了中美互信。

转过年来,2010年1月29日美国国防部一次性公布了总额63.9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这引发了他上任以来第一次正面的美中摩擦。紧接着,2月18日,奥巴马在白宫接待了达赖。连踩台湾、西藏“两条红线”,可见首次访华的转折点意义。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年底正式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华盛顿的圈子里,对华遏制的声音全面压过对华合作。这一战略一直持续至今,直接导致中日、中菲之在东海和南海的争议升级,地区局势紧张。

此时,美国推行的“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与地区各国谈判进入高潮,与中国提出的地区自贸框架针锋相对,大唱对台戏的意味浓重。

奥巴马这套自认为得意的“组合拳”打出来,直接加剧了中美对对方战略意图的猜疑和误判,损害了互信。

2012年中共十八后,新的领导集体表现出捍卫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更加坚定的意志和执行能力。不仅要韬光养晦,更要有所作为。2013年,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启动对南沙、西沙部分实际控制的岛礁的填礁筑岛的工程。相应政策执行和工程进度的速度快,效率高,显著增强了中国对相关岛礁和海域的实际控制。

随后,奥巴马政府主导,把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推至前台,发起所谓“南海仲裁”。在中方的有力回击面前,这次仲裁最终沦为闹剧和笑柄。

2013年8月6日,习近平访美,进行“庄园会晤”,首次提出,“中美双方应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发展进步着眼,创新思维,积极行动,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表态可谓字字玑珠,是对过去中美关系的一次纠偏,也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规划和匡正。

但在国内反对派的压力之下,奥巴马政府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提议表现得游移不定。明知这一提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却故意淡化和回避相关提法,避免给其亚太盟国制造一种G2的态势。

美国要走近时,中国还未准备好;中国要走近时,美国却又迟疑了。在这个语境下,中方努力的方向是“新型大国关系”,而美国的目标则降为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与奥巴马有8次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从“庄园会晤”“瀛台夜话”到“白宫叙秋”“西湖漫步”。尽管还未建立充分的战略互信,但双方“中美不冲突,不对抗,要合作共赢”的意愿是相同的,讨论的重点变成了“分歧管控”。

中美政治关系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密切,经贸摩擦也接踵不断,但中美经贸和人文往来则始终没有停步,而且双方的利益交融变得更加深入。这是中美关系始终没有脱离航线的压舱石。

截至2015年年底,美国在华投资累计774.7亿美元,是中国第六大投资来源国。2008年前,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累计不足10亿美元,这一数字截至今年上半年变为646亿美元,其中还不包括中国人在美购置房产的投资。

2015年,有30万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有2.4万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在在华留学生中,美国的人数仅次于韩国。去年,中美往来人数约475万人次,每周民航直飞320多班。

中美双边贸易额从2009年的2983亿美元猛涨到2015年的5583亿美元,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国首次超越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美国商务部预测,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国,届时美国对华出口将超过530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334万个工作岗位。

这种趋势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接下来特朗普政府必须顺应的大势。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应能看清大势的方向。

2013年,中国刚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国际社会起初持观望态度。奥巴马政府抵制亚投行,渲染“一带一路”的政治意图,但最终并没有影响这一符合全球利益的战略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随着具体项目和合作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进来,其中不乏美国的盟友。

中国的对外战略不是扩张性的,更非侵略性的,而是要谋求合作共赢,为应对全球挑战,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心谋求军事扩张的美国没有这个余力去做的,中国承担起来。同为大国,中国应是美国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这种判断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清晰,并成为主流。

2009年奥巴马首次访华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30%,日本的87%。今天,中国的GDP已经相当于美国的50%,4倍于日本。按照目前的势头,估计在特朗普完成他此次任期时,中国GDP大约相当于美国的80%,数倍于日本。

打着“变革”旗号走上前台的奥巴马,并未在内政上兑现“变革”的承诺。但在中美相处中,他确实比前任带来了更多积极的变化。如果说奥巴马执政8年是中国大跨度追赶的8年,那么至少特朗普的4年,将是中国大幅缩小差距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追求全球治理主导地位和秩序改革引领者地位的战略机遇期。从而为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时,实现弯道超车与民族复兴的第三步打下坚实基础。

奥巴马在执政后期,经常把中国作为激发美国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假想敌”。这对改革转型中的中国也是一种正向激励。

奥巴马有句名言:“最好的,尚未到来!” 他的八年没有带来一个最好的美国,但我们知道,他把个人人生中知识、经验、思维与体力配比最黄金的八年贡献给了他的国家。

某种意义上,我们要感谢奥巴马,他对中国的遏制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绕不过去的磨练,他对中国敞开的对话、磋商和合作的大门,为中国的民族复兴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一个繁荣、稳定和发展的中国必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美国携手把太平洋变成合作共赢世界的“内湖”,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最好的,尚未到来!希望中美关系的发展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