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振兴中华,首先要勿忘国耻
李洋
2016年12月13日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79周年纪念日,也是国家公祭日。这一天的氛围应该是庄重、肃穆的,但各路媒体就像往常一样播放着各种娱乐节目,各种娱乐场所不打烊,甚至国家的歌舞剧院演出依然如故。

歌照唱,舞照跳,国家公祭日绝不应是这个样子!

有媒体报道亲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还剩108人,都已是耄耋之年,还给他们拍了组照。特意在这一天发布出来,被各类媒体广泛转载和评述。但也正是这些媒体,转脸就进入娱乐时间。在网上,这些老人的照片和故事紧邻就是性感“网红”扭捏作态的直播广告。

每有明星去世,当天搜索其信息,搜索引擎还能给个黑白网页,以示哀悼。就算今天,搜索一下“南京大屠杀”,网页依然是全彩!两相对比,孰轻孰重?

青少年本来对那段历史就已经逐渐疏远,浸淫在这样氛围内,谁还会把“公祭日”当回事?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天只不过是媒体和社会每年都要叨咕一下的固定曲目。

这表明“公祭日”的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远没有形成一种公民自觉。如果这种“公祭日”延续下去,它存在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南京大屠杀”不应被符号化,它是民族永远的伤痛。一个有历史感的民族应对如此重大的悲剧时间节点,有发自内心的悲怆。这一天如果真能深入人心,不需要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指令,全社会都会形成一种共识和默契。

三年前,国家设定这一天为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此刻,我们祭奠南京,其实祭奠的是所有死于那场战火无辜生灵。“南京大屠杀”背后是在那场战争中,中国死伤的三千万同胞。在西方主导书写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中国的牺牲和作用至今没有得到公允的纪录和评价。

此刻,我们祭奠南京,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国家宣誓,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但在今天媒体和社会上丝毫不受影响的娱乐氛围,在给世界传递怎样的信号?那108个幸存的老人不是“木偶”,不是每到这个日子就要让媒体数数和拍照的“模特”!

媒体一哄而上拍摄的此类人此前还有“老兵”和“慰安妇”。

同样需要反思的是学界。中国对“南京大屠杀”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大都落入窠臼,形成俗套,仿佛“八股文”,在世界上没有产生充分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国际上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权威研究大都来自西方。

奥斯维辛集中营、珍珠港事件、广岛核爆等同样都有当事国设定的国家公祭日,但每当我和老外聊起这些来时,他们对这三件事都是耳熟能详,“从小就知道”,但提起南京,都是一脸茫然。一个大国,后人没有能力为前人的牺牲争得公正客观的认识,不能不说是大国的悲哀。

我们的国家在飞速发展,在追赶,向着一个幸福强大的彼岸。但若没有历史的坐标,一个民族就会迷路。

惨剧过去79年了,日本政府称为“南京事件”,在日本学校教科书上只有一句“中国人大量被杀害”,这和其他“事件”没有差别。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同样把“公祭日”和其他的日子等同起来了?

我想告诉那些至今回避历史的日本人:你们和你们的长辈在中国犯下的罪恶,再过1000年也不会丝毫减少。我也想告诉每一位同胞:79年很长,百万人口的城市,还剩108人;79年很短,短到它就在昨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昨天!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