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我们为什么拍不出《血战钢锯岭》?
李洋
2016年12月19日

最近有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在国内叫座,讲的是一个信仰上帝的美军医疗兵拒绝杀戮,在对日冲绳战役中凭借一己之力,挽救75个伤兵的生命,其中还包括日本兵。这部电影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让国内有些人不舒服,最近有媒体刊文,认为“美军不是仁义之师,解放军才是”。

发出类似的声音,背后的苦衷,我能理解,但从一部美国电影成功说到解放军仁义,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未免牵强。要用电影语言向国际受众说明“解放军是仁义之师”,需要有很好的故事,需要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但要说明“才是”,任务就重了很多,因为你得说明别国的军队不是。

自己的故事还没讲好,还要说别人不好,这挺难的。

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说:“只有在剧场,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会流到一起。” 这话说的是舞台的力量,它可以在特定的时空内再造“现实”,调教“情绪”。相似的戏演久了,就会成为几代人的记忆,最终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多少人年轻时希望有把“嘎子哥”的日本“撸子”?多少人小时候会指着自己的粪便高喊“粑粑雷”?现在的孩子,估计很少有人幻想自己能“手撕鬼子”,因为他们的启蒙来得更早。但中国战争影视剧的自身启蒙开始了吗?

好的战争作品都是反战的。但我们很多战争作品,培养的是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战争的残忍和反人性属性被掩盖了。战争中从没有胜利者。

抗日战争中,中国有3000万人死伤。近半国土沦陷,中国依然坚持抵抗,誓不投降。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但在世界史学界,中国战场的作用被边缘化和低估;在影视界,中国拿不出哪怕一部具有全球影响的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让中外观众的眼泪流到一起。

没有态度,不成艺术。影视作品从来都是高级的意识形态产品,是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某种意义上,哪个国家二战电影拍得好,哪个国家对二战的解释权就大,在战后格局形成过程中获得的民意基础就更加牢固。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从来都是美国对外输出价值观,树立美国国家形象的利器。

从最新的这部电影,到之前的《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再到前两年表现一般的《坚不可摧》,美国战争类电影的套路其实十分明了,就是从人的角度,聚焦大历史中的小人物。

即使拍摄巴顿将军、希特勒这样的大人物,也是注重展现他们普通人的一面。敌人也有善意的侧面,英雄也有气短的瞬间。是人就有七情六欲,这样就为叙事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假戏也能唱真。

而中国战争类题材电影则大都是自上而下的视角,从道义的高度俯视众生,协调历史。人为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好故事的开头应该让观众摘下面具,迅速建立信任和亲近感,或者制造悬念。惟其如此,才能让观众悄然移情,走进角色。而我们的战争作品,从开头就把观众死死地按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谁还愿意走进故事?

不论英雄还是敌人,我们的作品中人物刻画脸谱化严重。自我压缩叙事空间和转向的可能。这样把真戏唱假了。几年前有一部电影《黄石的孩子》,讲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中国的辛德勒式人物的故事。真人真事,但由于节奏和叙事把控太差,把真事演假了。中国抗战历史中可以讲好的故事,值得聚焦的人物太多了,从百姓到将军。可惜的是,今人还原他们的能力太差了,白白浪费了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至于“裤裆藏雷”,“我爷爷九岁就被日本人杀害了!”,“同志们,抗战已经七个年头了,还有最后一年!大家不要放弃!”直接反映了国内这些讲故事人的诚意。

数字技术的进步可以缩小中美电影在表现手段上的差距,但叙事学整体原则上的差异会被新技术放大。不要幻想技术的进步可以弥补叙事差距。中国早就为好莱坞后期制作代工,众多中国青年在电脑前一帧帧描绘着特效图画,但故事还是美国人讲的,最终受众头脑中化学反应的受益方依然是美国。

中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产业强国。中国解决了挨打、挨饿之后,要解决挨骂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国家间讲故事能力的比拼,是价值观竞争。

中国影视业一个公开的行业秘密是,编剧行业在中国的极端两极分化。少数几个名编剧背后是大量“临时工”写手,前者挂名,后者操刀。相比之下,美国的编剧界实力雄厚,编剧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编剧协会是一个势力异常强大的组织。中国的编剧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著名演员和导演的报酬占了投资方的大头,有的戏甚至拍一集写一集本子,如此粗制滥造出的作品,怎能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这样的作品,除了保证“政治正确”,谈何艺术追求?谈何鼓舞、感染和激励?

我采访过数位国共双方的抗日老兵,没有人喜欢看抗日影视剧。他们惊人的一个相同的回应是:太假了,不是那样。

故事要讲好,首先要把观众当人。不论乞丐,还是国王,只要坐在剧场里,他们首先是一个追求更高文艺享受,有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人。他们愿意走进故事,别强迫他们接受什么,给他们参与的自由和机会。

听众永远是故事里最重要的角色。他们从未出现,但从不缺席。

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是美国的。这是中国永远的遗憾。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