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要以“健康城市”为重中之重
陈新光
2017年01月01日

2016年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2016健康中国推进会”暨《2015健康中国研究报告》新书、《2016中国健康城市发展报告》成果发布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日报、经济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社科报、社科网、健康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媒体参加了会议。

“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昌盛和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联合国于1986年11月21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世界第一届健康促进大会并发表了《渥太华宪章》,提出了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为达到身体、精神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的完美状态,每个人或人群必须有能力去认识和实现这些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变或处理环境。因此,应将健康仅仅看作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强调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也可看作是体力表现。因此,健康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是和平、住房、教育、食品、经济收入、稳定的生态。其口号是“以期2000年和更长时间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时隔30年的今天即2016年11月21日,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来自120余个国家的卫生部长和市长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大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分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全球123个城市的市长就协同推进健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达成《健康城市上海共识》。《上海共识》充分认识到健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也认识到健康和福祉是联合国2030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呼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不论大小、贫富,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为健康做出积极的政治决策,并承诺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建设我们能力所及的最健康城市。《上海宣言》重申,健康作为一项普遍权利,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资源,是所有国家共享的社会目标和政治优先策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口号是“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呼吁不同部门、不同治理层面、以及私营部门和民间组织一起,加大对健康促进的政治保证和财政投资,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主题

2012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健康中国”一词是在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时首次正式进入党的文件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十八大以来,继“法治中国”战略之后的又一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2016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20年的20%和2030年的3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提出了新目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从2015年的3.6亿人增加到2030年的5.3亿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为此,中央这一系列的行动与举措表明,未来15年,健康中国建设将是我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作为首部健康中国指数研究报告《2015健康中国研究报告》的发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认为,《2015健康中国研究报告》是我国首部用数据阐释中国健康情况的报告,希望《2015健康中国研究报告》要继续修改和完善,挖掘数据的深度,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的横向比较。要把这一系列年度报告做精做实,使其成为客观反映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助推提升中国健康水平的学术精品。

城市和社区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

据世界银行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达55%,并有加快的趋势,国际化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治理效果。这份名为《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治理、绩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还认为,增加的城市人口近94%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趋势将会重塑世界的面貌。城市和社区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建设健康城市是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在中国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期间,全球123个城市的中外市长聚会上海,共话城镇化带来的健康挑战。健康城市概念不同于“卫生城市”,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维的视角。健康城市建设,围绕方方面面,不仅包含人的身体健康,还涉及医疗、环境、食品、教育等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可以说是补城市的“短板”。作为中国著名医药企业、上海医药集团信谊制药公司历经百年发展,在世界享有声誉。目前,已拥有831个产品生产批文,在销产品343个,基药品规270个,低价药品规378个,为健康城市建设和百姓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集团副总裁兼信谊公司总经理顾浩亮认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政府的共识和政策导向很重要。要让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政府的医疗改革导向一致,要考虑药品行业安全的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体一定要由民族医药企业来承担,一定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发展,评判标准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有品牌影响力、有高质量的标准体系、能生产出高标准的产品质量、有科研能力的企业。

中国积极探索开展健康城市的建设工作。1989年以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全国开展了卫生城市创建活动。20多年来,一大批城市通过开展卫生城镇的创建,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201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展健康城市的建设,努力打造卫生城市的升级版”。2016年7月,中国发布了《健康城市建设指导意见》。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健康城市治理五大原则:将健康作为所有政策的优先考虑;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等所有健康决定因素;促进社区积极参与;推动卫生和社会服务公平化;开展城市生活、疾病负担研究;健康决定因素的监测与评估。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目前,在全国已有259个城区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基础上,首批确立了38个试点城市,同时将定期评选优秀示范城市,以带动相关工作的全面广泛开展。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是:到2017年,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机制;到202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示范市,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教授认为:发布的《2016中国健康城市发展报告》成果有三个特色:以“健康指数”方式反映健康城市建设水平;跟踪反映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施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实践情况;追求大数据时代评估健康中国和健康城市建设水平的“物理准确性”。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