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中国味道容不下“毒瘤”调料
李洋
2017年01月18日

1月3日,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强调,食品安全监管要有“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

1月3日,天津,独流镇“假调料”生产作坊全速运转。在这里你几乎可以买到各大知名品牌各个种类的假冒调味料。这个有20多个行政村3万多人口的“古镇”具备从生产加工到配货销售的“假调料”全产业链。

1月3日,《新京报》的记者开始在独流镇搜集当地造假的证据和采访素材(两周后见报的深度报道中显示的一些取证镜头和采访都来自1月3日之后)。

报道见报24小时内,食药监总局要求天津核实彻查,天津书记表态“绝不护短”,静海县80人执法队突击行动,抓了几个,没收了一批。

……

此刻,独流镇上消失的众多造假者应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十多年间,他们见证了独流从做假醋(当地出产著名的“独流老醋”,号称中国三大名醋之一)到“假调料”生产基地的发展。十多年间,独流作为当年义和团“起事”的重要据点,造假者继承了“团民”基因在查处与反查处的斗争中形成攻守同盟。十多年间,他们经历过多次查处,把公司派来的打假者处成朋友。十多年间,他们利用独流“三河汇流,连通华北”的独特物流地理优势成功地让“假调料”走向全国。

多方媒体报道显示,独流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调味料造假基地之前,长三角的苏南某县和珠三角核心区的广东某市也曾是假冒调味料生产基地。经过多年整治,后面两地调料造假产业最终消失,只有独流成了“独苗”,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挫愈奋,搭上了物流业和“互联网+”的便车。独流,不可阻挡地变成“毒瘤”。

调味料单人摄入量量少,即是掺假造假也未必立刻造成明显的健康危害,假冒调味料很少像假酒假药那样一下捅出大篓子。没有人命债,就没有苦主。常在河边走,我就不湿鞋!中餐使用调味料,因人而异,不像西方快餐有精确的配比。同样一道麻婆豆腐,厨师不同,味道不同。这也是中餐的魅力所在。肯德基同一款炸鸡,大江南北,全一个味儿。一般一道菜会放很多种调味料,鱼目混珠,浓重的口感给假冒调味料穿上了“隐身衣”,滥竽充数的难度狠低。

独流在造假上能够做到多年不倒,蓬勃发展,与其当初创业项目选的准有直接关系。产品消费终端不出乱子,就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造假者坦言:“只要有钱,没有搞不定的事情。”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多说无益。当地食药监督管理、工商和公安部门难辞其咎。

这次没闹出人命,但每年数以吨计的不该入口工业原材料,经过独流的家庭作坊,包装成调味料,进入国民身体,给公共健康造成目前依然难以估量的损害,给造假者、售假者、打假者、玩忽职守的监管者和那些明知故买的买家带来的却是源源不断的非法暴利、权力寻租收益和差价收益。

不论他们是农民、商贩,还是官员,这个黑色产业链所有主动参与者都信奉一条准则:谋财,不惜害命。

2005年以来中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关键词总结如下:“孔雀石绿”海鲜、“皮革”牛奶、“三聚氰胺”奶粉、“皮鞋”胶囊、“苏丹红”鸭蛋、毒疫苗、地沟油、塑化剂、硫磺熏生姜、镉大米、战备肉等,现在又加上假调料,因为内含原料过多,很难用一种原料命名。

这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严重损害。2010年2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副总理直接领导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多种食品安全标准修订执行。2015年10月中国实施了“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独流的造假产业依然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说明顶层设计的显著进步,并未转化为基层落实上的根本改进。

百度地图显示,从独流镇政府到天安门的行车距离135.5公里,途经19个红绿灯,用时大约两小时。京津城市群核心地带的食品安全监管尚且如此,可谓“灯下黑”,那些偏远地区的情况又会是怎样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村市场正逐渐成为不合格食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市场。监管机构如何覆盖?

昨天,独流造假上了《新京报》,今晚,独流造假的新闻上了《新闻联播》。接下来的调查要找出,谁生产,谁销售,谁运输,谁购买,谁监管,更重要的是谁吃了。随后程序就是按部就班了。

截至目前,独流的假调味品已经证明“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在这个小镇可谓形同虚设,接下来要检验的是“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成色几何。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