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瑞士为开端,也是以立足一国,放眼全球,双边与多边并重,和平与发展并举,为我国全年外交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也为我们在世界乱象和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和主动作为,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了重要启示。
彰显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典范
瑞士是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1950年1月17日,时任瑞士联邦主席珀蒂皮埃尔致函毛泽东主席,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9月,两国正式建交,中瑞关系由此步入一个新时代,也留下了战略选择的历史印迹。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纵横捭阖,在世界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1980年,瑞士迅达公司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工业合资企业,最早参与改革开放的宏阔进程;当中国开放的步伐深入世界,2007年,瑞士在欧洲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当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2013年,瑞士再次一马当先,率先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13年,中国发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倡议,瑞士又一次率先加入,并成为创始成员国。瑞士聚焦创新,在欧洲国家对华合作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在中欧关系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当今,中国与瑞士关系闪耀着诸多亮点。中瑞关系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大小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样板。习近平主席此访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017年1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影响力最大的报纸《新苏黎世报》发表题为《深化务实合作共谋和平发展》的署名文章,引用瑞士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施皮特勒的话,并回顾中瑞双边关系发展,规划两国合作努力方向,表达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愿望。习近平主席应邀而至,受到瑞士各界热烈欢迎。瑞方给予史无前例的高规格礼遇,体现出瑞士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彰显了瑞士联邦政府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
中瑞经贸合作增添新动力
中瑞建交67年来,两国关系全面深入发展,尤其在经贸领域合作成果丰硕。瑞士2013年成为继冰岛后与中国缔结自贸协定的第二个欧洲国家,对双方经贸投资合作发挥了积极提振作用。2014年7月,瑞中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以来,增加了两国的贸易额,促进了双向投资,并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根据瑞方统计,2015年瑞士对华出口89.3亿瑞郎,增长1.4%;双边贸易额为212.7亿瑞郎,创下历史新高。如今,中国是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瑞士的第三大经济伙伴。从经济上讲,双方极强的互补性更是显而易见。中国巨大的市场对瑞士极具吸引力,瑞士的高端产品正是中国新兴的高端消费者所追求的,而中国的一些廉价消费品也可满足瑞士民众的需要。中瑞两国除了在经贸、金融领域合作密切外,在开展创新、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习近平主席此访同瑞方领导人会谈,双方决定支持中瑞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联合研究,尽早开展升级谈判,同时扩大贸易、投资、金融、保险、环保、海关等领域合作。双方还愿意借助亚投行等多边合作平台,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主席专门会见瑞士经济界代表,勉励中瑞经济界增强国际视野,支持打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两国主席还共同见证了创新、自贸、海关、文化、环境、体育、教育等10个双边协议的签署,决定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金融、保险合作规模,加强能源、环保等领域合作。同时,两国人文交流蓬勃发展,签署了新的文化合作协定。双方还愿以中国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为契机,加强两国冬季体育运动合作。
创新战略伙伴关系跃升新高度
创新是解码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一把钥匙。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已连续8年位列榜首。强大的创新能力被认为是瑞士长期保持竞争力排名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2016年4月,中瑞元首北京会谈时,习近平主席强调:“开拓创新是中瑞关系最突出的特点。”瑞士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创新为标志的战略伙伴,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习近平主席1月15日抵达瑞士当晚,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举行隆重的欢迎晚宴。在宴会上,她生动比喻中瑞关系发展:“始终像一个开路先锋。”习近平主席现场回应道,“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中瑞关系弥足珍贵的财富。”在习近平主席访问瑞士期间瑞士是极具创新精神的国度,中国也把创新作为国家战略,2016年,两国领导人见证签署建立创新战略对话平台的谅解备忘录,作为两国政府间新的合作机制,统筹推进各领域创新合作,加强“中国制造2025”同瑞士“工业4.0”对接,推动两国研究机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合作。在这次访问中,瑞中两国在多个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共识,极大地丰富了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使双方创新合作跃上新高度。洛伊特哈德主席说,“当前,全球正处于一个困难时期。与此同时,中国已再次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瑞士期待中国发挥世界影响力,为维护世界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陈新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