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摊上这样的邻居,还说什么呢?
李洋
2017年02月09日

年初二,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日本驻英使馆每月支付1万英镑给非政府组织“亨利·杰克逊协会”,作为回报,后者组织学者和记者刊发抹黑中国的文章。

该协会拒绝了《中国日报》英国分社记者的采访请求,避重就轻地指出,刊发的文章虽然是给学者准备好的,但都是经过学者审定和修改的。

其中一位撰稿人、前英国外交大臣里夫金德8月就曾以这种方式,与该智库合作在《每日电讯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中国在核电合作中的不良表现的文章。他表示,对该协会与日本使馆间的经济关系不知情,很遗憾该协会并未事先告知他。

日本政府和日本媒体均对此事保持沉默。日本驻英使馆在拒绝《中国日报》采访请求的邮件中表示:对相关报道不予置评,一家英国私人机构的事情与日本政府无关。

需要补充的一个背景是,日本是中国在英国核电项目开发的有力竞争者。去年12月中旬日本国际合作银行与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将向日立制作所英国子公司注资,该公司承接了英国中部威尔法规划的两座核电站。总额极有可能达到1万亿日元规模。

至此,无论哪一方的表现都没有让我感到意外。西方许多所谓标榜独立的智库,背后并不像它们自夸的那样专业和纯洁。相信,日本遍布全球的大使馆做过类似抹黑中国勾当的,应该也不只有驻英国使馆一家。此外,以独立和新闻自由著称的日本媒体,这次也充分体现了它们对“政治正确”的集体理解和大局观。

作为世界两个主要对外投资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中日之间的竞争关系不言而喻。利益驱使下,日本背后使坏,我觉得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这种靠“小动作”抹黑中国的事情,日本政府驾轻就熟,只不过这次被合作方所在国媒体揭露出来,显得被动一些。

从清末甲午战争,到后来全面侵华中的诸多事件和事变,日本政府的背后“小动作”之多不胜枚举。日本政府应该重视起来,中国民众心目中越来越固化的一个有关日本形象的判断是:哪次背后不搞“小动作”,真觉得不像日本。

日本政府这种表面仁义道德,背后尔虞我诈的“两面派”作为,相信包括经历过“珍珠港事件”的美国人也不会陌生。

美国诗人奥格登·纳什早在1938年就写过一首讽喻诗《日本人》:日本人彬彬有礼,满口说着“对不起”。他爬进邻家花园,微笑说声“请包涵”。他鞠躬,很友善地咧嘴一笑,把他一群饥饿的家人招来了。他友好鞠躬咧嘴笑,“抱歉,现在花园归我了”。

二战后期,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写了《菊与刀》,也对类似的日本国民性有过论述,书名本身就说明了日本国民性格内在的矛盾性。

时代变了,日本政府在两面三刀这方面却没有大改变。这源自其内在对未知的失败的恐惧和对“羞耻感”与生俱来的排斥。为了避免失败和羞耻,他们可以准备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和规划,因此日本崛起;但一旦失败,哪怕是崛起中的小挫折,他们都感觉无法面对,以至于想出种种哪怕不道德的办法去掩盖、冲淡和回避失败,因此他们难以自拔。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到:“日本人的信念宁愿建立在万事预先皆有安排的生活方式上,在他们那里,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未曾料到’。……尽量减少直接竞争的作法,贯穿于日本人的全部生活,以免造成羞辱以致引起有关名分的情义问题。”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比日本更难接受失败的国家,无论是战争,还是商业竞争。

日语中,二战投降日叫“止战日”。日本历史对“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记述可谓浓墨重彩,因为这两次战争标志着日本征服了两个强邻。再往前追溯,日本人至今冥冥中把元朝军队因为台风未能征服日本归因于神的保护。宋被元征服,日本就再没服过中国。

至今,天皇依然是日本神性象征。当初,很多人不承认二战失败,选择自杀,一是觉得羞耻,一个是难以接受神引领的军队为何会失败。

前不久,日本APA酒店首席执行官元谷外志雄和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都对大屠杀和慰安妇问题持坚定的否认态度。前者73岁,后者69岁,是日本战后的第一代人。第一代尚且如此,遑论随后距离战争更远的年轻人?

可见一整套由国家支持,有国民基础和文化滋养的意识形态机器运转得如何成功,通过几十年的教育和传播,日本的失败与丑恶仿佛都烟消云散了。在这样的前提下,靖国神社里只有战神,哪能有厉鬼?

岛,成就了日本的成功;岛,注定了日本的失败。

一旦出岛,他们对别人提到的与日本有关的失败和羞耻便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在心灵深处,无处遁逃,唯有死硬下去。

这次收买英国智库,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日本企业在核电项目竞争中获益。该智库发表的文章直指中英核电合作,当时正是特蕾莎·梅刚刚就任英国首相一个月,中英核电合作正在接受重新审查。此前,习近平主席访英宣告中英进入黄金时期。

在一个高度敏感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博弈时期,不遗余力地加大对竞争对手的抹黑,时机和角度都把握地很准,而且是聘用本地人说本地事,都符合传播规律。如果这是日本公司的行为,那么声誉受损还不会扩大到政府和国家层面。现在好了,作为一国政府象征的,日本大使馆直接走到前台,为日本企业站台,可见日本政府对商业竞争中日本企业的处境担忧心焦到何种程度。

有中国报纸撰文,要求日本外务省“出来走两步”,别老保持沉默。怎么可能?木心说:“一个人,随便走几步,性格毕露。”

况且,日本绝不会在由西方媒体坐实的丑事上多费唇舌。如果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事情,也许日本还习惯于倒打一耙。把日本逼急了,会说你小题大做,不顾中日关系的大局和长远。放心。再有类似的“合作”,日本政府肯定会改变策略。

有日本国书之称的《源氏物语》中有段话:凡事都要看你怎么自处的呀。胸怀开阔气量大的人,福分也就跟着大;心地狭窄的人,即使能登上高位,也总嫌其欠缺精神上的丰裕感;性急的人,则又难久安于其地位。所以,只有宽厚稳重的人才能活得长寿呢。

作为一个国家,日本要长寿,唯有“宽厚稳重”,无他。

如果日本政府真地看重中日关系,首先要做到言行如一。一个不讲信誉的政府,怎会得到信任和尊重?当然,对目前的日本,这很难。我始终认为,人要忘掉的,他们会永远记得;人要记得的,他们总会遗忘。在历史问题上,日本怎会忘记?装得越像,记得越深!

但纵观历史,中国和日本都曾经虚心向对方学习,成为东亚古老文明和现代国家发展的典范。一百年的战争史,你们不愿回首;那就从温习两千多年的东亚和平交往史开始吧!至少,那里面没有羞耻和失败,承认落后是争取荣光的开始。

转过这个弯儿来,日本就算跨过了“神国”这道坎儿。他们最喜欢二,但他们更喜欢三,因为他们随时准备失去一个,那样就变成了他们最喜欢的二。

摊上这样的邻居,还说什么呢?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