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你不是在高考,除非你把人生扛在肩上
李洋
2017年06月07日

(图片来源:互联网)

“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几个学校和学科类别……”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段消息播报,随着电波唤醒了沉睡的十年。

1977年岁末,570万人参加文革后首次高考。对他们来说,那一年没有冬天;对国家和民族来说,那一年是春天的开始。

在那个时代语境下,恢复高考本身,除了为国选才,蕴含的是重拾对知识和公平的尊重,代表的是社会运行范式的转换。

在田里劳动时,收到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这幅画面本身,就是高考的价值所在。

……

但是,对高考的反思与对恢复高考的褒扬几乎是同步的。

高考代表的一整套操作体系,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效率是独一无二的。短短几天内把几百万人分档,又要保证基本的公平和透明。高考,独一无二。恢复高考后的四十年,也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四十年。高考为国选才,打通社会阶层的壁垒,功不可没。

但也正因为背负了太多的人生希望,高考制度内部也充满了结构性张力。它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教育的“指挥棒”,可以成为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亦或是千万青年的梦魇。

比落榜更让人担忧的是,高考对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整合和塑造,即使是那些金榜题名的人,也无一例外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宰制。

问问你自己,是否多少也有这样的意识:读书上大学那是人生的正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则是对无缘大学梦的人的安慰。

平庸者都这么想,他们分为学霸和学渣。

按场所分,教育涵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按照对象分,教育分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没有转化为自我教育的他人教育只能算说教。

因为恢复高考初期一直到90年代末扩招以前,社会分工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相对单一,高考成为稳步进入中产阶级的必由之路。

在这样的前提下,高考指引的学校教育急速侵占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空间。他人教育全面取代自我教育。现在的学区房热就是这种侵占和取代的一个表征。很多家庭为孩子报特长班,其实只是学校教育换了一个形式。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有代际传承的,是建立在亲子血缘之间,围绕知识和实践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无可替代的激励、示范、引导、讲述、分析和分享。听听多少孩子对父母喊“你别玩手机了”,就知道多少家庭已成为教育的荒漠。

当我们立志把他们推向名校、辅导班的时候,我们可能忘记了学校教育从来都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只有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水乳交融。不客气地讲,学校教育可能是磨平个性,培养定式思维最好的教育模式。

周国平做题,中学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选的文章正是他自己的随笔,差点不及格。因为标准答案显示他对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本意理解不够。

类似的反讽本身已经存在多年。周老师息怒。标准化测试,其实与教育关系不大,为的是把人群区分开。就像进入现代超市筛土豆和苹果的筛子,太大的不要,太小的也会被挑走,留下的是所谓“标准果径”的产品。

再说社会教育,公民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项,属于大社会的范畴,小范围的社会教育以社区、家族、宗族为基础。这三种结构在是社会经济巨变的过程中是最为脆弱的。以前的村小和私塾,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交集,现在则统一被规制到标准化应试的教育体系中。

我们的学校教育太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对思考、批判和创新的培养不够,毕竟要符合试卷的标准答案,循规蹈矩,总出结规律足够了。多一步都是浪费,甚至还可能影响分数。

思考是开放的,背诵是闭合的。

柏拉图和孔子那个时代的所谓学校教育,更像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体,所以才把现代人能想到的问题基本都想完了,造就了人类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一个让人难堪的事实是,80年代,我们对知识和艺术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现在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但我们却仿佛把自己关进了自己的世界,与知识和艺术绝缘。美学和道德随之遭遇发展危机,不足为奇。

知识和艺术,思考和创造,批判和辩论本就没有门槛,是获得成本最低,持有回报最高的精神性资产。人都有欣赏美和思考的本能,但很多人主动放弃了,或者随波逐流,自我鄙夷,然后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灵魂工程师”们。

尊师重教,是为人之本。但前提是学高为师,身正示范。真正的好老师,只是一段时间内的领路人,他们会选择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介入,退出也是如此自然。

真正好的老师,十分懂得保护人的求知的欲望和思考的本能,不会以教育的名誉阉割和践踏。世界上本就只有不及格的老师,没有不及格的学生。

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首先是人才转型,其实是教育转型,但最根本还是教育观念的转型。高考不是最好的,但是最不错的,应该保留,更应当改革。推动高考改革的中坚力量必须是公众对全面教育理念的集体觉醒,它始于每一个你我内心的深处,始于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骄傲和自豪,那里有对真善美的享受的收获,有实践的感悟,更有思考的快乐。

对于真正学会学习和思考的人,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一考定终生”,除非他或她真得把生命的高度降低到高考的层次上。

最后,还是要预祝今天走进考场的你们,要发挥出最好水平,让祖国挑选!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