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没有广场,跳舞的人多了也就有了
李洋
2017年06月08日

前些日子,在河南洛阳,跳广场舞的“五零后”和打篮球的“九零后”因为争篮球场打起来了。

“九零后”是网络的原住民。这还了得,什么“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一股脑抛出来。好在“五零后”深度触网的不多,对他们的缺席审判,眼不见心不烦。同样,在“五零后”把持的街角社会,对“九零后”的批判也从未停歇。

同一年龄,就是同一战壕。代沟,其实是万丈深渊。但也因此造就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绚烂风景。老年、青年,都是行为艺术,也是共生的意识形态。

两代人互相看着不顺眼,从来都是如此。老人觉得自己还年轻,很多人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服老。年轻人觉得自己已经足够老,很多自我意识觉醒的婴儿早早就开始有宣示独立自主的反抗精神。

动物世界里好说,决斗!但人类社会中,披上各种外衣,扮演各种角色,遵从各种约束,两代人还得把戏演下去。相处得好的,是演技。处不来的,是诚实。

我不赞成对“广场舞”做过多社会学意义上的解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娱乐,哪那么多说法?年轻人天天抽大烟似得捏手机,难道就更合理吗?

换个角度看,红遍南北的广场舞可算中国成功建设的全世界最大的公共基础社保体系的佐证。同样年纪的日本人可能还在端盘子。

广场舞集合了健身、怡情、社交和宣泄多重功能。舞蹈是脚步的诗歌。世界上以跳舞场所命名的舞蹈不多,有如此宏大气势名字的舞蹈更少。人多了才有气势,才有感觉。整齐划一的、多余的荷尔蒙不也是国力要素吗?

说白了,两拨人能打起来,主要还是地方太小。生产力落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城镇化如火如荼。在人口激增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没有跟上居民需求的增长。居民众多的大社区,这种公共用地的供需冲突尤为突出。身体都还不错,火壮气粗,能动手的动什么口啊?

要避免类似的冲突,就要尽量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时加速公共领域的“法治化”进程。也就说,要让双方都意识到,场地问题在尚未解决前,双方应该坚持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争议,尊重彼此关切,相向而行,尽快达双方都认可的公共场地使用规则和行为准则。

同时公共场地和设施管理者应当守住公共利益的底线,保证尚未参战的“七零后”、“六零后”、“八零后”、“零零后”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同等的使用权。

这里有一个大胆的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舞一代将逐渐淡出广场,“七零后”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黄金一代,将有更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方式。比如跑步、登山、骑车、球类项目等。未来的广场上的人群活动会更加碎片化和小众化。类似今天这样的两代人的“群殴”将逐渐远离广场。

中国正在快速跨入老龄化社会的门槛,代际冲突也是最突出的时候。当“八零后”也到了不服老的年纪。当深度老龄化社会来临时,广场舞跳不动了,篮球也没空打了,因为那时的抚养比决定了,能够大规模闲下来打篮球的年轻人不会很多。

广场又将归于沉寂,晒太阳补钙的地方。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