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从杭州到汉堡,中德为世界搭起远眺的平台
李洋
2017年07月05日

“联动”或许是当今国际关系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不仅“一带一路”倡议以之为关键词,连续两届二十国首脑峰会也都将其作为主题里的关键词。前者涉及全世界64%的人口,后者涵盖了全球80%的经济总量。

周五、周六为期两天的汉堡G20峰会主题为“塑造一个联动的世界”。这注定是杭州G20峰会后又一次协调各国共赴时艰的良机。杭州峰会的主题中也包含“建立联动的世界经济”这样的表述。

当下的挑战不仅限于乏力的经济复苏、气候变暖、民粹主义、恐怖主义和难民问题,还包括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兴起。后者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是可以通过共识和协商得以规避的。

一个直接的例子是上个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尽管注定阻力很大,默克尔总理依然表示气候变化问题将是这次峰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事关世界前途的问题上,世界是分裂的。这个时候强调“联动”更具现实意义。

其实,“联”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大势所趋,“动”是必然选择,而不只是政治家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伦敦屡遭恐袭,但这座800万人口的都市中真正生在伦敦的“土著”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伦敦恐袭绝不是一座城市的挑战,而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蔓延欧洲的难民问题表面看上去来自战火频仍的叙利亚,其实来自大国地缘政治的摩擦,是国际关系板块碰撞造成的全球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副总裁朱民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表示,20年前亚洲和美国股市之间的关联度不到15%,现在为85%。以前像大米、铁矿石、铜、石油和棉花这样的大宗商品之间的价格变动关联度不到10%,现在则超过了75%。世界的“联动”已经成为现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暴露了世界经济体之间的“联动”程度。数据显示,发达国家GDP每变动1%,就会给新兴经济体的GDP带来0.44%的变化;反之,后者GDP每变动1%,发达经济体GDP则会出现0.2%的变化。

G20峰会主办国有确定会谈议程的权力。德国和中国为各自举办的G20峰会选择了相同的关键词,这绝不是巧合,更不是商议好的结果,而是一个迫切而真实的写照,表明两个大国在世界的十字路口上共同的立场和态度。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德国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两国是互利合作、自由贸易的成功典范,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国。去年,中德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约20%,两国贸易总量则超过全球贸易额的21%。

两国在经济、文化、治理和经济上显见的差异并没有成为两国贸易合作的障碍,相反成为互补性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资源。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加深了战略互信。这为两国共同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铺平了道路,也为两国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与德国的“工业4.0”战略的对接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两国的合作与协同产生的化学反应已经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围,让世界获益。

汉堡G20峰会上,中国必定会支持德国关于气候变化、自由贸易、结构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张,积极为解决难民、贫困和恐怖主义问题建言献策,促成共识。就像9月份杭州峰会上德国支持中国的倡议一样。

这种默契不仅源自两国融洽的外交关系,更建立在两国共同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基础之上。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各国同舟共济,中德做出了表率。

G20峰会是一个多边磋商的平台,也会有双边会谈,总体上氛围更加宽松,有利于各国领导人交换看法,增进了解,形成新型的互动关系。

汉堡有风光旖旎的阿尔斯特湖,是欧洲自由贸易港代表,是创新和技术产业基地;杭州有美不胜收的西湖,是新技术经济崛起的典范,是中国开放的前沿。两座名城间的G20峰会接力棒传递,必成历史佳话。

杭州G20峰会和汉堡G20峰会更像是一场足球比赛的上下半场,两个主力球员的智慧、技巧和能力展现无疑。在这样一场没有旁观者的比赛中,其他球员必须勠力同心,才能共克时艰。

德国杰出思想家歌德说:“你若批评指点四周的风景,首先要爬上屋顶。”两届G20峰会就是中德两个大国共同为世界搭起的远眺的平台,希望它能让人们欣赏到四周的风景,更要看清通向未来的路。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