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欧盟核心大国之一,也是中国的全方位战略伙伴。中德建交45年来,尤其是2014年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后,中德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中德政治互信、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尤其是全面提升了中德创新合作水平,推动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和创新合作再上新台阶。
中德经贸关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
中德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经贸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两国经贸关系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正处于提速升级的新阶段。德国看好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前景,中方也重视引进德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交45年来,中德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使得经贸合作具有先天优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并作为中德关系的“发动机”和“稳定器”。2016年中德贸易总额约为1700亿欧元,再创新高,中国首次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在德国外贸总额所占比重也由2015年的7.5%升至7.9%,双边贸易占中欧贸易的30%,超过中国和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贸易的总和,而德国对华出口相当于其对韩国、日本、印度出口之和的1.6倍。
近年来,中国对德投资不断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对德直接投资为29.45亿美元,同比增长258.6%,首次超过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这反映出中德经贸关系中的一些新特点。与德国对中国投资相比,中国对德投资起步较晚,基数较小,虽然近年来投资额增长较快,但中国对德投资总量仍不到德国吸引外资存量的1%。截至2016年底,目前,在华德企达到8200家,合同金额760亿美元;在德中企达到2000家,累计投资约80亿美元,投资领域更宽、主体更加多元、形式更丰富。
中德创新资源禀赋高度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各国创新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德国基础研究领先,科技实力雄厚,发明创造众多,工匠精神蜚声世界,是公认的创新强国。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人力资源丰富,产业体系齐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在创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德创新资源禀赋高度互补,可谓创新合作的“黄金搭档”。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0”“高技术战略”等发展战略深入对接,两国在创新合作领域将催生众多共享空间。
中德创新合作不局限于科技,而是贯穿经贸、社会、人文、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在创新实体方面,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多达1300家,占全球近一半。中国有数十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中德双方打造更紧密的创新伙伴关系,在创新合作中实现知识和价值的倍增、创新效率的倍增,以创新升级促进中德全方位合作升级,以应对新技术冲击和全球性挑战,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大发展。此外,两国人才交流日趋活跃,超过4.5万名中国学生在德深造,在华德国专家达3万人、留学生超过8200人,民间交往逾200万人次。
中德建立起“黄金搭档”创新合作关系
早在2014年,中德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决定以“共塑创新”为主题,建立互信互利共赢的创新伙伴关系,开展工业、金融、研发、城镇化和交通体系、农业和食品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合作。三年来,在两国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中德创新合作迈出坚实步伐。两国有关部门分别发表《中国战略》、《德国战略》,开创了大国科技合作的先例,两国合作建设的首条“工业4.0”示范线在沈阳落地,同时,遍布沈阳、青岛、芜湖、揭阳、太仓等城市的中德产业园区各具特色,蓬勃发展,正在成为中德创新合作的新高地,并成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创新合作的典范,也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的果实。
在创新伙伴关系定位的引领下,合作重点圈定为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对接与交流,并推进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包括行业标准、电动汽车的安全保障及清洁出行等。中德双方在推动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共迎新一轮产业革命、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及双边科技创新深度合作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具体合作领域包括电动汽车、未来城市、清洁水、半导体照明、生物技术及高速轨道交通等。政府间的沟通磋商,绘就了两国创新合作的蓝图,正在形成网络式、集群式创新合作平台,催化了两国创新合作的新局面。
中德创新合作有明确市场导向,并取得了硕果
当前,中国矢志不渝地推进经济增长转型,加快创新驱动,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发达经济体合作。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德国在危机中也逐渐成为欧盟事实上的主导力量。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加强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实现绿色、包容和可持续的增长,这与德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倡导在G20框架下开展全球经济治理,可谓殊途同归。中德两国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在生产自动化、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方面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德国是世界上向中国转让硬件技术最多的国家,德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汽车、化工、电子电气等行业大型企业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它们大都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并且与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展开了深入合作,在前沿领域催生了一批重量级研究成果。在交通运输领域,德国大众、宝马、奔驰三大汽车厂商的三分之一产量来自中国,中国的高铁技术在西门子的技术上有继承有发展。中德双方深化创新伙伴关系,打造创新政策平台,对接创新和高科技发展战略,促进大中小企业在重点领域加强互利合作,深化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合作,推动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和创新合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陈新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