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曾在非洲工作的朋友聊《战狼2》,他也刚看完:“呵呵,距离现实太远了!”
一部爱国主义影片获得了空前的票房成功,这一点着实让人高兴。但中国故事是否非要靠虚构一个非洲和血腥炫技来讲呢?《战狼2》开的这个头不好。这种故事讲到最后,就是好莱坞的叙事模式,讲的是美国故事的中国版。
真正的好莱坞路线并不简单,矛盾要突出,情节要跌宕,但不会为了突出矛盾,而脱离现实制造矛盾,也不会为了保证剧情的“振幅”,而忽视转折点背后的合理性。
从这个角度看,《战狼2》的叙事太过粗糙。试举几例。
冷锋开头使用“龟息大法”能够在海水中搏斗,长时间不用换气?三个解放军战士瞬间击倒几十人的拆迁队?能干上拆迁队队长的能有那样的情商?能够有日后谋求中国支持的政治考量,一心夺取政权的叛军领袖能够在本国滥杀平民?
我武装人员不能进入,只能派一个人秘密执行任务,为何不是两个人?中资工厂在得知只有一架直升机来救援时,面对群情激奋的当地工人,未经讨论,就会由一个人唐突地高调宣布,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先走?
欧洲顶级雇佣兵头目能够在叛军司令部会公然杀死自己的雇主?能够最后意气用事到放弃武器和敌人肉搏?欧洲顶级雇佣兵里面的三号人物,那个伸手矫健的女兵,全程竟然没有一句台词?同样是欧洲顶级雇佣兵近距离使用地对空火箭弹打刚刚起飞的直升机,能打偏,随后让人从容救出里面该救的人?
冷锋染上致命病毒,能够一夜完成活体实验并痊愈如初?如果那个非洲小女孩如此重要,按照正常的逻辑,当初从医院救走时,女主角就应该告诉冷锋,为了埋包袱而绕开正常的逻辑,让观众苦苦等到一个哭笑不得的清晨,英雄满血复活?战狼也有生命。总能靠偶然复活的不是战狼,是灰太狼!
舰长只是等来了命令,未等到宣读,就立刻下令开火?军舰上发射的几枚导弹能够准确地砸在敌坦克炮塔中央,分毫不差,有几辆坦克,就来几枚导弹,近在咫尺的厂房和群众毫发无损?同样是敌方坦克,一起来的,但一辆一辆出现,打完一辆出现一辆,最后一波出现是为了迎接军舰上射来的导弹?
好的故事不以偶然因素串联重要的故事情节。那样大大降低了故事本身的可信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影片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并且正是有了一些关键性的牺牲,才有了基本保证了故事的基本完整,为蓄势和渲染做足了准备。
很多观众都说,这部影片过于血腥和暴力,会引发不良的观影感受,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从另一个角度讲,这部影片能够在十几个明显“槽点”先后出现的简单叙事中,始终抓住人的注意力,这些血腥和暴力功不可没。
包裹在其中的是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国旗和有限的对白中不断泛滥。媒体报道,有不少观众看哭了,有的场次在影片结束后,观众还合唱了国歌。如果说暴力是饺子皮,那么这些情怀就是饺子馅。
能够大张旗鼓地、态度鲜明地把小人物塑造成大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这代表了是一种叙事方式的转变。虽然不是创新,但却粗暴地抓住了很多观众。
《战狼2》高高在上的票房,仿佛是肥沃的黑土地上收割的头一季庄稼,不撒化肥,不用农药,只是改变一下种植方式就收获颇丰。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此简单的家国情怀宣泄,下次不会再有那么多人买单。
叙事方式转变的红利收割完毕之后,在细节的处理上如无提高,那么《战狼》系列,也就只能拍到第三部。而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就是电影叙事实力差距所在。
非洲不是地狱,更不是天堂。发生在非洲的中国故事实实在在,在现实和艺术之间存在广阔的叙事创作空间,别用打斗和血腥束缚了自己,别试图用爱国主义绑架观众,那样才真正浪费了中国人流在非洲的鲜血和汗水。
从人的角度讲故事,最终要回归人本身。让那个英雄一转身就可以消失在人群中,而不是彪炳史册。那一转身,就是他或她背后所代表的一种国家或民族精神的回归,从神坛走进观众的心里。
如果《战狼2》带来的更多的是宣泄,希望《战狼3》可以把精彩的中国故事讲得更加娓娓动听,让人哭过笑过之后,留下的更多是回味和思考,不论他们是中国人,还是非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