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早在两年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社会各界就开始了对这份名单的期待。此次公布的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终于进入了施工建设期,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新征程。
“双一流”重在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经验表明,一流大学具有共同特征,更有鲜明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双一流”的最大特色就是中国特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同时,鼓励每所大学办出鲜明自身特色,百花齐放、五彩纷呈。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服务中体现大学的价值追求。其中道路和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核心要素。
从1937年创办陕北公学开始,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艰苦卓绝发展历程,见证了党的教育理念从阶级教育向革命教育、再向国民教育、最后向现代教育的关键性转变。我们要紧紧结合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当前,中国特色的大学就是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大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思想基石;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育人的独特优势;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大学领导体制的核心坚守;把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大学治理的基本依托。这些方面是显著区别于世界其他高校的。从根本上讲,我国大学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四个服务”的要求,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双一流”建设竞争开放,打破身份固化
自1088年第一所现代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在意大利创办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历史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明,拓展历史使命和功能,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伴随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更迭,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创新中心也先后经历了意大利、英国、美国的若干次转移。现代高等教育始终与一个国运兴衰、民族振兴紧密相连。历史发展嬗变的背后,贯穿不变的主线始终是国家崛起的竞争、经济文化的角力。
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建立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的一个难题。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坚持综合评价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采取了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的创新方式,名单公布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而非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一批重点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基础。此次“双一流”建设和评价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既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被分成了A类和B类,做到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
“双一流”建设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
我国“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的三个阶段性目标。这既是党和国家站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高度,对我国高校进行的新一轮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也是为高校开启新一轮综合改革、内涵发展提供的难得战略机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为此,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必将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内涵是一流大学的底色。支撑一流大学,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这是世界共识。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所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立足学科之“根”、人才之“魂”。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我国从战略上谋划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已历经二十余年,打基础、上水平、求突破、建一流,步步推进。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1万亿元,财政性经费投入6000多亿元;我国内地共有24所高校进入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30所高校进入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700余个学科点进入ESI前1%,60余个学科点进入前1‰。可以说,建设“双一流”、实现“双一流”,圆高等教育的中国梦,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去实现,也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陈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