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中国游客给澳大利亚带来发展机遇
陈新光
2017年11月10日

旅游业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两项境外收入来源之一,也是推动下一个十年经济增长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据《澳大利亚人报》网站8月31日的报道:2016年,中国出境游客达1.22亿人次,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本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数字仍在日益增加,前往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中国游客也越来越多。其中,赴澳大利亚的中国游客即将超越新西兰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客源国。

独厚自然环境,旅游资源丰富

澳洲被中国人誉为“头朝下的世界”,反季节的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以及美丽景色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国游客。澳大利亚是一片精釆绚丽的神奇大地,拥有目不暇给的自然景观。一望无尽而且未受污染的沙滩、形状各异的珊瑚岛,树木茂密的热带森林、延绵不断的山脉以至荒凉的大沙漠,并有14个已列入世界自然遗迹的天然景观。大堡礁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面积由昆士兰海岸绵延伸展两千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水族馆和海洋公园,其中包括1500种鱼类,4000种软体生物,350种珊瑚家族,以及多种鸟类和海龟等,稀奇罕见的海洋生物,保留了最原始纯朴的面貌。

游客来到澳大利亚,都会有那宽广自由的感觉。在这里,既有繁华的大都市,又有古朴的小村落;游客既可在蓝山徒步穿越,也可到大堡礁冲浪潜水;既能领略到当地土著部落的传统风俗,又能感受到世界顶级体育赛事的独特魅力。此外,游客们还能和憨态可掬的袋鼠、考拉、袋熊等澳洲特有的动物零距离接触。除了独特的美景之外,美食美酒也是澳洲的旅游名片。整个澳大利亚就是一个充满惊喜、超乎想象的地方。

重视生态环保,优质温馨服务

澳大利亚是一个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国家,政府和国民的生态环境意识都很强,健全的机构体系为澳大利亚政府主导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在联邦政府设有环境与遗产部,州一级的环保下设环境保护局、自然资源局和生态再循环局。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早出台环境保护法律的国家之一,已经建立起了十分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如“大堡礁海洋公园法”、“清洁空气法规”、“辐射控制法规”等。在州层次,各州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都多达百余个。悉尼和墨尔本多次蝉联世界最宜居的国际城市。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在各方面都提供了优质服务。近年来,中澳两国间新航线不断增加,空中航运量增加了3倍,中国有近一半的省会城市都开通了直飞澳大利亚的航线,当游客抵达澳大利亚的机场后,到处可见的中文标示和说明,给人以情切感。除了澳大利亚国际机场之外,在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许多大城市的街头都可见到中文,不少地方还积极提供中文导游服务,一些商场、酒店和餐厅的工作人员也会中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澳洲商户也开始接受银联卡、支付宝等不同的支付手段,以迎合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

澳大利亚旅游前景不可估量

2017年9月17日,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下属旅游行业机构发布的《国际游客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7年的一年时间里,访问澳大利亚的国际游客数量达到790万人次,同比增长9%,创历史新高。一年来,国际游客在澳大利亚消费达398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030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中国、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日本五国游客在澳大利亚旅游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53%。中国赴澳大利亚游客达116万人次,累计停留总时间超过12亿小时,总支出达到98亿澳元,单次旅行的人均花费约为8000澳元(约合人民币4.1万元),在各国游客中位居首位。据澳大利亚旅游调查署给出的数据显示:新西兰仍是所有抵澳游客中的最大来源国。去年共有130万新西兰人横跨塔斯曼海踏上澳洲领土度假旅行。1976年赴澳大利亚的中国游客只有500人次,而到了2016年,平均每1分钟就会有2名中国游客抵达澳大利亚。中国游客数量的激增成为过去40年间澳大利亚吸引国际旅客最为突出的变化。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消费最高、增长最快、价值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

2017“中澳旅游年”开幕式2017年2月5日在澳大利亚悉尼隆重举行,两国总理分别向开幕式致贺词,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方重视与澳方的旅游合作,希望中澳双向旅游交流规模在目前接近200万人次的基础上获得更大发展。澳大利亚贸易、旅游及投资事务部长史蒂芬·乔博在开幕式上表示,中澳旅游年的举行有助于加强澳大利亚在华旅游推介力度,从而带动澳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国游客的年消费总量已超过了90亿澳元,市场规模有望在2020年突破130亿美元。从2016年2月起,澳大利亚对持有中国护照并在中国内地申请签证的申请者开始试行10年多次的“常旅客”访客签证,这是澳大利亚首次对外国公民发放10年多次签证。旅游年期间,中澳双方还将举办多项经贸往来、旅游推广、航空合作、教育交流等活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