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应有新作为
李洋
2017年12月20日

五年前,十八大召开时,我刚入中国日报评论部不久,部门领导不经意间对我们几个新人说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深刻影响我们的人生,就像改革开放影响他们那一代一样。

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是准确的。十九大,不仅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更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在近百年的苦难、牺牲和屈辱中看透自己的国家。有些时候,这种透彻甚至有些过头,自省到了自卑的地步。

毕竟,西方坚船利炮强大的破坏力,与冷兵器的忠勇仁义所能构成的有限杀伤力,同构了一场场不对称的战争,给民族留下的记忆与伤疤一样难以愈合。条约都是“平等”的,是那个时代弱肉强食的写照。某种程度上,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近一百年时间内,中国人是被打怕了。

我们从事国际传播工作,有更加深刻的体会。相当一部分国人在与外国人接触时,尤其是与来自发达国家的人打交道,往往会表现出过分的恭敬和关切,因此才有了这样一种褒义的表达“不卑不亢”,也就是说“与老外办事时能把握好分寸”的人并不多。

我们的工作是要向海外受众讲中国的故事。只有当我们在内心深处真正校正好自己位置的时候,作为一个言说者,才能拿捏好语言选择和表达技巧的分寸。同样是讲故事,给孩子讲,给大人讲,给老人讲,表达是绝然不同的。只有当你自信,你的故事才讲得自如,和受众才是道义上平等的位置;但自信不是自大,做国际传播不是自娱自乐,要始终确保自己的信息产品经得住专业和时间的检验。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你也许刚从人民大会堂出来,见证了历史时刻,转脸就得扫码骑车,或者挤上一号线地铁。一转身,一个大国的信使,就成了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抑或一个妈妈,一个妻子,消失在人群中,和我们的读者融为一体。

我们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也受益于这个时代。其实,真正的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若干年后,当我们也到了退休的年纪,把这一生的作品连接起来,就是这个国家的日记,也是我们自己心路历程的写照。

这一生的作品连接起来,就会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一个国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校正的阵痛,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复兴的轨迹,以及这一切所昭示的一个光明的未来。

我们可能没去过南海,但我们的文字却可以触及每一个南海问题相关方的神经。这份职业让我们始终坚信文字和思想的力量。能读到这份报纸的地方,都是我们与黑暗战斗的疆域。

在这个时代,从事国际传播工作,可以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亲密的关系中,看齐也好,学习也好,都应当成为内化在血液中的职业修养和本能反应。能看到词语表面的花朵,也能洞彻花朵背后的芒刺,避免掉进语言和逻辑的陷阱。

中国人办国家英文日报,这种警觉意识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说白了就是我们的饭碗。英语是工具,传播是艺术,文化是资源、政治是统领,而我们内化于心的国传意识则是让这些要素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年轻记者也许体会弱一点,那是因为有前辈给我们兜底。没有什么岁月静好,背后必定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国传工作是一项极具使命感和挑战性的工作。中国日报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把重要的工作和岗位托付给我们年轻人。看着好像是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其实背后的深度和广度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不客气地讲,纸面上的铅字平静如水,背后就是刀光剑影,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就是千百人的汗水和付出。我们指尖在键盘上每一次敲下去都重有千钧。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

我们每个人不论多么平庸和粗俗,但我们对这份工作的专注和敬畏应当是高贵和精致的。

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又为我们的专注和敬畏增添了新的维度。一个人总是可以善待他毫不在意的人。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善待自己的手机”,在无意义中寻求意义,把完整的时光碎片化,同时又是在那么多不经意间放走那些原本应托付给思考、阅读、行走和写作的大好年华。

这个新媒体的时代,对我们国传人来说,是最好的时代,有些人瞬息时间可以大有作为;也是最坏的时代,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碌碌无为。

说它好,是因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空前自由;说它坏,是因为全球治理层面还没有国家和组织找到约束和规范这种自由的制度安排。

如何用新技术讲中国故事,这种挑战来自多个层面共存的变量:技术在变化,中国在变化,受众也在变化。而我们要传递的核心信息,那些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方案的合理性、中国文化与智慧的包容性和中国国情复杂性的终极判断却是相对固定的。

在变化中,以技术的效率和艺术的形式,传递中国的变与不变,让受众能够了解、理解甚或热爱我们背后的国家,包容她的不足和局限。构建英语表达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并使之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或许需要几代国传人的不懈努力。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国传人的使命。

其实,也没必要有过多的畏难情绪。只要你深爱着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你对这片土地上的光明与黑暗能够客观、全面、历史地看待,只要你能够始终留有那份求知的好奇和为梦想奋斗的勇毅,那么你脚下的土地就会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鼓舞与力量,鞭策与督促。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一个国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会变得无所畏惧。中国想要的未来具有普适性,中国的梦想与世界的梦想是契合的。在这个时代做国传工作,有这个大视野,就能有大手笔,就能把一个个大时代普通人的故事串起来。而串起这些故事的红线就是伟大的民族复兴,就是人民争取美好生活的本能。

“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从报摊上,我们每个读者都可以带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故事。那里面有一个个普通人的辛酸苦辣,正是因为有这样生活着的十三亿人,才会有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