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不知情权,你行使过吗?
李洋
2018年02月11日

要成为一个公号写手,需要的是训练;要成为一个记者,需要的是教育。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几十年前就提出message(信息)就是 massage (按摩)。只不过随着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按摩的套路越来越下作。

前不久一篇《脚崴了,人没了》的公号文章,仅以我一位同事发出的她人生最后一条朋友圈信息为根据,做了一盆儿警醒读者注意静脉栓塞危害的“浓鸡汤”。随后又有互联网媒体在这盆儿汤的基础上演绎了一篇大体类似的“悲情科普”的文章。移动媒体与网站算是融合了一把。

可惜连医生都未给出定论,就拿她的命祭了你们的旗。

这周,有家知名门户网站首页刊登出一组照片,说的是寒冬济南腊山立交桥下凌晨五点等活儿的农民工。下面引发的读者评论说,民工多么可怜,居无定所,城市不包容,房租太贵,进而落入习惯性地编排政府的套路。

碰巧我家里那不远,大约从20年前那里就是农民工找活的自由市场。他们就住在城市近郊自己家中,有房有地,通常一个村儿一起来城市打短工。每天就像上班一样。不否认他们奔波辛苦,但他们能把电路里的铜线铝线直接接到一起,带来的灾难,并不是靠一句辛苦就能一笔勾销的。当你再联系在家抱孙子的他们时,他们会说:咱不懂啊!挂了。

贫穷有理,财富有罪。认准这个方向,准没错。反过来说,你试试?

从标题到图片说明,再到拍摄手法。一图能胜千言,首要在于让观者有如鲠在喉的愤怒、同情和不平,才会有千言万语。我们有最好的相机,有一线的拍摄,但终极目标是为了播种情绪。没有卖点,之前不白忙活了吗?要有卖点,把事实分开说就好了!

你看到全部是事实,但绝不是事实的全部。

媒体融合,就仿佛改革开放,窗户打开了,新鲜空气进来了,也来了苍蝇蚊子。职业操守没传过去,坏毛病到融过来不少。这种融合是开倒车。

两年前春节上海女友连夜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的假新闻,坑得大批传统媒体一点脾气没有。评论员着实忙活了一阵。但后来他们对自己放的空炮大都不提了。

这个时代,冲在一线采访的傻子越来越少了。多少采访可以是复制粘贴,最多一个电话能解决的啊?

如果说新闻提供的是讯息,在此之上读者有怎样的感想,因人而异,那么新媒体直接诉诸就是一种情绪,整齐划一。讯息成为情绪的囚徒。信手拈来的不再是典故,而是半典故化,半虚构化的“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这些记者为之能付出生命的信息,在新媒体写手那里都可以“人工授精”。三段之内撩拨不起读者的焦虑,你还想在朋友圈混?改行吧。

文章进行到一半,还不能让读者移情,找到故事里的自己和周围的人,那么这篇也只能算半成品。文章高潮时,读者不能同步的话,哪有转发的冲动?靠亲友“肉推”?你办黑板报呢?

越想越像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下课学生给培训员打分前,不讲段子,不灌鸡汤,荷尔蒙和肾上腺素一样都不高,培训员薪水怎么能高上去?他们总自称“老师”,但我真的叫不出口。老师都这样的话,你们塑造的灵魂得成啥样?

情绪永远是新媒体的一根神经,一头牵着受众的焦虑、高潮和冲动,一头拽的是写手的亢奋。阅读量、转发量、评论数……数字能成为精神吗啡,在经济利益的趋势,更在人往高处走的冲动。

难怪主流媒体知名主持人都可以为自己第一篇沾满创业者鲜血的“十万加”情不自禁。在自己的本能和陌生人的生命之间,谁还顾那么多?

在数字经济时代,情绪就是生产力!唤起情绪有了固定的模式,或者培养出一批甘愿被调教的粉丝,你就有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至此,相当一部分新媒体,与那些以“搔首弄姿”为卖点的网络直播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你们放不下要露脸的架子,或者没有露脸的资本。只能码些五彩的段子。不蹭热点,就像喊麦的没有音乐,就没有了开戏的由头和遮脸儿的酒精,可能吗?

政治学者霍布斯把权力机器比成怪兽“利维坦”。再看些《脚崴了》之类的网文,权且当作怪兽粪便里的寄生虫吧。

尽管全是蛋白质,但你吃吗?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