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拓展中拉务实合作,受益的将会是整个世界
陈新光
2018年02月23日

太平洋两端,中国同拉美彼此眺望。虽然地理相距遥远,但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先辈们结下的深厚情谊得到世代传承。进入新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拉美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双方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国土面积之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5,人口之和占世界总人口的1/3,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中拉深入合作,拥有巨大优势和宝贵资源。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拉美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相似的发展阶段和共同的发展任务,让中拉成为分隔在大洋彼岸的“近邻”。

早在16世纪中叶,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的“中国之船”,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开辟出连接东西两个半球的重要贸易通道。如今,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中拉合作更加深入人心。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和阿根廷总统马克里专程赴华出席,拉美多国派高级别代表出席。拉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中拉将借共建“一带一路”续写岁月积淀的深厚友谊,巩固互联互通的贸易之桥。拉美国家普遍表示,历史上拉美同“海上丝绸之路”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也对“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浓厚兴趣,拉美不仅仅是“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也是“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拉美著名经济学家吉列尔莫指出,如果拉美不能及时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将会错失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拉美地区第二大贸易国,是巴西、智利、秘鲁、乌拉圭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7年中拉贸易额近2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8%。中国是拉美地区大宗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也越来越多地进口拉美的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对拉美累计直接投资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亚洲的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中国对拉美的投资高歌猛进,拉美对中国的投资也逐年增加,双方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最初的能源、矿业等领域拓展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加工业、通信等行业,重大合作项目深入推进。2017年11月,中国和智利签署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是迄今为止我国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目前,中国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贸协定,与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的自贸协定可行性联合调研工作正在推进中。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拉企业共计2058家,比2012年的1088家增长了近一倍。此外,中拉人文交流日益丰富,合作内涵不断扩展,中国“拉美热”和拉美“中国热”持续升温。根据国家汉办官网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在20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有39所孔子学院和18所孔子课堂,在墨西哥设立了墨西哥中国文化中心,共同致力于增进中拉民间相互了解。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已逐渐认识到与中国的合作在其战略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性。与中国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拉美抵御保护主义等外部风险,也有助于其借助中国优势加快自身发展。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和拉美多国领导人多次就推进拉中合作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2015年,拉中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和拉共体成员国分别签署了多项重要的双边协议,《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的出台让拉中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全方位、飞跃式发展。2016年11月,中国政府发布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中国先后与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厄瓜多尔、智利和巴西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新形势下,拉美国家与中国的合作稳步向前,成为南南合作典范。特别是巴拿马与中国建交,拉中关系更上一层楼。

当前,拉美国家正面临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拓展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是拉美各国共识。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大引擎的推动下,中拉务实合作持续扩大,利益融合更为紧密。2014年7月,在中拉领导人会晤时宣布10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对拉美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两大目标,宣布了总额350亿美元的中国对拉美一揽子融资合作举措,提出构建“1+3+6”合作新框架,即以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为引领,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动力,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为合作重点,促进中拉产业对接,推动中拉互利合作深入发展。

中国与拉美之间的合作向来都是开放的,以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为例,“一带一路”是一种开放、共赢、包容的模式,一方面,我们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参与;另一方面,中国也不担心其他国家建立竞争,欢迎其他国家按照“一带一路”这种模式开展国际合作,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世界。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