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有条不成文的行规,急病往往要慢治。症状爆发,仿佛是短时间内的变化,但其背后一般都是长时间阴阳失调的积累。
在首轮中美高层贸易协商结束之后,这条蕴含哲理的古训或许可以给华府的决策者们些许启发,突然间剑拔弩张的中美贸易摩擦,要解决起来绝不能像他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眼下中美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谈判,既然是贸易谈判,当然就应该相互商量,照顾彼此关切。美国不应对两国的贸易谈判设定任何单方面的强制条件。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构成、经济结构和增长机制有很强互补性。如果利用得好,就是双赢的结果;但如果不能照顾彼此的阶段性特征和核心利益关切,那么双方谁都不好受。
中美两国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好比常规动力航母与核动力航母的区别。虽然块头上已经相差无几,但在续航能力和作战能力上还有质的差别。单凭借外表就要求一艘常规动力航母跟随核动力航母搞全球巡航是不切实际的。
能放弃此前针锋相对的叫阵,转而坐下来谈,这说明双方已经认识到了贸易战会导致双输,转而寻求通过谈判实现双赢。谈就是要加深互信,寻找最大公约数,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考虑到彼此的实际发展情况。
美国不应该将中国近来一系列扩大开放、增加进口的措施一厢情愿地当作是屈服的前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扩大开放是中国一贯的政策主张,是中国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开放措施是中国缜密详实的部署安排的结果,绝不会以美国的意志为转移。中国拥抱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有益于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体系。
在未来五年,中国预计要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扭矩。但买卖从来都是你情我愿,中国放开准入,扩大进口为发达国家提供广阔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希望发达国家能够本着互利互惠的平等原则加强对中国投资和技术的权利的保护,废除原本就不合理的一系列对华出口限制。这也正是美国对华谈判的空间所在。
各有所需,事情就好办。中美互利合作已经40年,比现在困难的时候有很多,两国都能凭借大国智慧和眼光共克时艰,一路走到现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没有不能谈的,关键是怎么谈,更关键的是以怎样的心态谈。正视彼此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才能摆正心态,为谈判创造有利的氛围。
每一次谈判都是中美重新矫正彼此位置的机会,也都是双方向新的战略平衡靠近的有益尝试。四十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的变化:相比四十年前,两国合作领域更宽了,而不是更窄了,两国共同的利益更大了,而不是更小了。中美有一千个理由把双边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关系搞坏。时代变了,但中美合作共赢的大趋势没变。不论历史还是现实,都表明顺势而为应是两国共同的战略选择。
(来源:世界观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