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安  >>  正文
魏延安:返乡下乡创业不是替代农民
魏延安
2018年07月24日

这些年,随着农村不断发展进步,农村创业机会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还出现了大量从事农村电商等涉农行业的“新农人”。据农业农村部通报,2017年底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经达到740万;商务部通报,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已达2800万之多;阿里研究院等机构2015年初发布报告时就说,从事电商的狭义“新农人”已经超过100万人。与浩浩荡荡的农村人口进城相比,乡村出现的人口回流现象让人看到了希望,也感到了欣慰,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

返乡下乡创业当然也面临一些问题,以至于一些已经下乡的群体在叫苦,也让一些有想法的人感觉到只是看上去很美。问题有多个方面,比如说政策可能还不够到位,现在的政策补龙头企业、补农民的多,而补农村创业群体可能还不够多;也有土地问题,流转费高,流转难,流转期还不够稳定,给后续经营带来困扰;也有做农业面临的老生常谈问题,缺人、缺钱、缺技术等。这里只准备讨论一个具体问题,返乡下乡创业做什么好?

直接流转农民土地搞经营需要慎重

首先,我不太主张直接流转农民土地,代替农民搞经营。原来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时,我就提醒过,不一定要干农民能干的事,而是要干农民干不了的事,侧重点放在新技术引进示范、捕捉市场信息、帮助产品销售等方面,今天也可以对农村创业群体这样讲。当然,如果当地大量的农民已经迁出、成片土地需要新的经营主体,那是需要另当别论的。一般而言,农民的土地流转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自然而然出现的,在农民之间的自发土地流转成本往往是比较低的,一般可能就一二百块钱一亩,但是外面的人来流转,价格往往就高出许多,特别是企业长期流转的时候。农民当然可以因此增收,看起来像是好事,但却让流转主体的经营建立在了高成本的基础上,动辄几百元上千元的亩均流转费,已经超出正常粮油种植收入。流转的结局,只能是非粮化、非农化。当然这也算结构调整,不宜过度紧张,但可惜的是,种植非粮作物或发展非农产业,收益高也伴随着风险高,容易导致失败,最终流转主体和农民都可能受到损失。近来已经有不少媒体报道,好多被流转的土地已经遭到荒废,流转主体甚至出现跑路,这就需要警惕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土地流转还带来一个劳动力“析出”效应,农民没事干了,坐等收益即可,但流转主体自己又干不了,还得把农民请进地里发工资。随后,管理农民又成了头疼的事情,好多农业企业管理农民的水平,成本高而效率低。最后,往往又参照联产承包模式,把流转的土地反租倒包或包产到户给农民。比如,近年为人津津乐道的“褚橙”,其背后的成功因素就是农民管理得比较好,所以才能种出标准化的高品质的冰糖橙来,这与褚时健当年搞烟厂时与烟农打交道积累的经验有很大关系。记得当年有人问红塔山牌子的烟为什么好抽?褚时健说,那是因为我有最好的烟叶,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农民愿意种好烟。

返乡下乡创业要放开视野

返乡下乡创业群体中,好些人觉得满腔热血,响应政府号召,回报乡梓,体现助农情怀,但现实中却困难重重。此情此景,固然让人同情,但是如果把一切都归根到外在的因素,而不在自身找一点问题,恐怕也是不全面的。

我的观点很明确,返乡下乡创业绝对不是替代农民,农民可以干、愿意干的事情还是要交给农民,返乡特别是下乡的群体应该避免与农民同质竞争,而是要多在生产性服务业和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上寻找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领域。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美国只有200多万农民,但农业服务业却有1500万人在从业,显然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相关领域还有大量的机会可以挖掘。

还是前面的流转土地,原来以为要规模经营就必须流转土地,但后来发现托管服务也可以不流转土地就实现规模经营,地还是农民的,但是整个种、管、收的环节都由托管服务机构按照几个统一的模式完成了,农民省心了,种地成本下降了,收益还增加了,农业服务机构也盈利了,实现了各方共赢。而这个农业服务机构就是返乡下乡创业的大有可为领域。

再就是“企业+农户”模式,今天也有创新。陕西陇县开发的产业扶贫“借袋还菇”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宏盛农牧把扶贫资金作为农民的股金,按统一标准在各村各户建香菇种植大棚,统一加工袋料、接种菌种并提供技术服务,只把最后的简单生产环节交给农民,搞好日常管理,按时采摘香菇交给公司就行,公司统一销售,较好地化解了产业规模难以快速扩张、农民直接从事新产业技术不过关、企业直接经营投资过大、劳动力成本过高和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实施效果良好。

对于大量的“新农人”群体而言,往往是从种几亩地、帮农民网上卖东西起家的,实力小、带动能力弱,有的在生产环节还与农民有竞争。即使是农产品电商,今天也出现了许多农民甩开袖子直接上网的趋势,原来简单的收购农民的产品,再加价网上卖出去的“新农人”顿时成了尴尬的网上二道贩子,价格根本竞争不过农民。在此情况下,也就不得不向电商的配套服务链、关联产业链主动退却,让更多的农民直接走上电商前台。就复杂的电商供应链而言,农民不具备能力,早期的一些电商及时转型,从包装箱的印制、内衬板的配套到仓储快递的跟进,让农民省了不少心,创业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可谓思维一变天地宽。

今天做农业贵在创新

现在方兴未艾的各种新型产销衔接方式,如众筹、预售、领养、定制等,基本是依托互联网开展的,普通农民一般玩儿不了,大量“新农人”却有了用武之地,已经获得成功的不在少数。最终,土地还是农民的,也还是农民种,种什么却由“新农人”代表终端消费者说了算,而且避免了现在常见的市场风险,各方面都能受益。

再来看看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面是鼓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如“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等。这些领域更应该成为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主攻领域,否则“新农人”的“新”又体现在何处?

凡此种种,返乡下乡创业还是要放宽视野,尊重农村的实际和农民主体地位,可以示范引导他们,也可以与他们合作,甚至可以用事实教育他们,但却不宜生硬地替代他们,要多在农民干不了、农业很需要、农村还欠缺的领域做文章,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效应。也可以预计,在服务“三农”的大领域中,一定有很多好的创业机会,成长起一批农业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三农学者、农村电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