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李洋
2019年06月13日

当华盛顿的多变与北京的不变在贸易摩擦中相遇时,中美贸易战不可避免地被拖入消耗战的模式。此间,不断有美国鹰派人物主张,美国应尽早与中国实现全面“脱钩”。

相信美国的决策者必定会审慎对待这种疯狂的想法,因为一旦付诸实践,中美脱钩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切实际的主张在美国国内还有相当的市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美国人不仅对中美关系了解甚少,而且对经济全球化也缺乏基本的认识。

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经济全球化就没有中美关系的今天,而没有中美两国的四十多年之久的互利合作,经济全球化也无法触及今天的深度和广度。中美全面脱钩,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大挫折。

资本主导的生产要素的全球市场的流动催生了经济全球化,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经济全球化促成的开放合作几十年来都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动的重要动力,当下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需求,未来则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

人类的命运从未向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联,各国利益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作为历史大趋势的经济全球化,让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再强大的国家最终都要顺应这股潮流,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

也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才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崛起在规模和速度上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时表现出的不适应和不对称前所未有。

这让一些曾经的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颇感不适。一股逆全球化而行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甚嚣尘上,试图将其国内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归罪于经济全球化。这样做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中美经贸摩擦就是这股逆流与历史大趋势相抵牾的一个突出表征。

在经济全球化的初期,参与者基本大都会享受到帕累托最优效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互利合作中充分利用了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改善了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共同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但经济全球化决不是什么万灵药。随着各国发展速度差异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世界上还有将近8亿人处于绝对贫困之中,贫富差距和国内问题都没有因为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得以解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国都应当不断通过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克服各自发展中的问题,同时积极参与到国际治理体系改革中来。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主要就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某种意义上是对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滞后造成的经济全球化对不发达国家的不公待遇的一种补救与纠偏。这与大搞自己利益优先的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毋庸置疑,不只是中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与国际治理体系相关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都到了“再平衡”的窗口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新兴市场经济体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要通过协商,了解各自的位置和彼此的关切,在权利让渡上进行新一轮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必将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经济全球化让各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国的发展环环相扣。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零和思维,不能再幻想赢者通吃。

在这个时代,利己可以不损人,但损人必定不会利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应争取通过宏观政策协调放大正面联动效应,防控负面外溢效应,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可以是装满宝藏的阿里巴巴山洞,也可以是潘多拉的魔盒。各国只有不断认识和适应这一历史潮流,才能掌握其规律,更有效地扬长避短。这给各国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时代,除却不公平的国际治理体系的原因,造成一国衰落的绝非那些崛起的国家,往往是其自身的无措、迷信亦或偏见。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