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是县政府敲锣打鼓给我家送去了三块金光灿灿的“光荣人家”铜匾。一块送给曾是一名老兵的爷爷,一块送给已经转业到地方的我,另一块送给我仍在部队服役的侄子。电话那头,父亲的心情无比愉悦,话语中充满自豪感。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光荣人家”的牌匾又回来了,我感觉很亲切,同时也不禁想起我们家族的军旅情结来。我爷爷曾经是一名军人,1949年参军入伍,是一名与新中国发展齐头并进的老兵。虽然爷爷在部队并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丰功伟绩,但他始终为自己是一名军人而感到骄傲。尤其是小时候家里的老屋门楣上挂着的一块“光荣之家”牌匾,是爷爷一直引以为豪的物件。遗憾的是有一年老家发大水,老屋受淹后那块爷爷视为珍宝的“光荣之家”牌也给冲跑了。当时,爷爷顺着河边找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为此,爷爷心情郁闷了好一阵子。
父亲高中毕业后,按照爷爷的意愿,本打算是要把我父亲送去部队锻炼,把军队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继承下去的。但由于奶奶万般不同意,说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必须得留在身边才放心。最终,爷爷的愿望也就落了空,这也成了爷爷一直在嘴里念叨的遗憾。用爷爷的话说,好男儿就得去当兵,否则哪来的男儿血性。因此,他成天责怪是奶奶破坏了他的“军培”计划,耽误了他的大事。
再后来,爷爷天天盼着我们兄弟三人快点长大,可遗憾的是一场大病,爷爷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爷爷走后,父亲一直记着爷爷的遗愿,那就是一定要安排我们兄弟三人中的其中一个去当兵。在我还是孩提的年代,参军是件非常隆重光荣的事,谁家孩儿参军入伍,这户人家便成为光荣的军属,逢年过节都有村里的干部敲锣打鼓上门慰问,送去“光荣人家”的春联,令人感到无尚荣光。
或许是出于对“光荣人家”那块门牌的向往,高中毕业后,我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还在新兵连经历强化训练时,腊月的春节已悄悄来到。大年三十的晚上,我打了入伍后的第一个电话回家。父亲在电话那头兴奋地告诉我说:村干部已把“光荣人家”送到了家里,只是门牌已改成了对联。父亲还说,春节前夕乡里让领回了印有“给军属拜年”的年画,已经贴在了堂屋的墙上。看来,父亲对这些能显示自己是军属的物什非常在意,那是一种知足和幸福,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光荣。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光荣人家”便成了我父亲和母亲精神高地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光荣人家”的荣耀已渐渐融入我们全家人的血液。
当兵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每次探亲回到家中,看到每年都在更新的“光荣人家”对联,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心生自豪感。偶尔回家过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碰见村里的干部相约一起来我家拜早年,送上“光荣人家”的春联,外加一些小节礼,他们热情洋溢地问寒问暖,并对我们致以最衷心的节日祝福。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听来却觉得很温暖。当时我就觉得,虽然自己在部队辛苦了点,但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家乡政府和乡亲们的认可,心里还是觉得非常值得的。
有一年在家过年,大年三十那天贴春联时,只见父亲非常隆重地拿出“光荣人家”那幅对联,反复端详,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满足的幸福感。还是在母亲的催促下,父亲才小心翼翼地把“光荣人家”的春联,不偏不倚地贴在了我家大门的门楣上。阳光下,红底黑字的“光荣人家”春联,散发着节日的喜庆,是那么的美,是那么的端庄威严!虽然这些年“光荣人家”的春联在反复更换,有的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淋和日光的辐射,它鲜红的底色逐渐褪变成了粉红色,但唯一不褪色的是那“光荣人家”四个刚劲的大字,它象征着永不磨灭的军人本色!象征着军人家庭对入伍亲人的鼎力支持和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人民政府和人民百姓对军人家庭的全力拥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二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我逐渐理解了“光荣人家”的深刻含义,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当兵为什么光荣?光荣因为责任重。”1993年底,我参军入伍。离家前的那个夜晚,父母双亲与我聊了很多。母亲说:“你当了兵,咱家就是光荣家庭。这是荣誉,也是担当。光荣人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都要谨记在心。你当兵在外,我也不指望你光宗耀祖,只要能尽忠报国,别给门前这块光荣牌抹黑就够了。”母亲的这番话,我牢牢地记在心里头,一直成为我做事的准则、做人的方向,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不懈汲取前进动力的源泉。
一块牌匾,70年陪伴。身为一名老兵,非常庆幸自己亲眼见证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段辉煌历史。时光如流,许多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忘却,唯有挂在老家大门上的“光荣人家”的牌子还清晰地印在脑海里,历时愈久,记忆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