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和医疗护理自1967年诞生于英国,虽然才五十二年但发展很快,已遍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五大洲近80个国家和地区,集中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文关怀,造福了无数的患者和家庭。2019年6月和9月,笔者参加了上海研究院先后举办《老龄化、临终关怀和社会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建国70周年”∙2019年上海现代慈善论坛》,临终关怀的话题已被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所重视,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临终关怀的道德意义和伦理要求
临终的含义通常是指病人只能存活1~6个月以内者,称为临终。而关怀就是护士为疾病末期患者,即医生宣布治疗无效时开始的各种护理。临终关怀(hospitalpic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核心是除除宗教信仰之外,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的道德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临终关怀符合生命价值论和公益论原则,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强调义务论和公益论的统一;二是临终关怀反映了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三是临终关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四是临终关怀避开了安乐死的道德难题,是一种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的临终处置方法。临终关怀的伦理要求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和理解临终患者:表现在同情和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最真诚、亲切、慈爱的态度对待患者;二是保护临终者的权益:表现在尊患者的利益和权利,保守隐私、保留生活习惯、尊重其留下的意愿等;三是尊重满足临终患者的生活需求:表现在同情和关心临终患者的家属。
临终关怀不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死亡、临终关怀的国家,以英国巴斯大学研究为著名。死亡既是新的话题,也不是恒古不变。
西方国家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研究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研究变得了具体化;二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对待死亡论述的理解;三是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互联网和社媒平台的兴起,使人们对死亡、临终、临终规划,不幸和丧亲进行了重新思考。
从哲学角度看,临终关怀医疗机构的出现是对现代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的反思。现代医学以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生命认知,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将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无疑是医学史上的进步。临终关怀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为桑得斯博士1967年在英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英国也是临终护理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如今,英国也是临终关怀和医学护理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位居世界排名第1位,其许多理论研究成果和护理实践的经验引起我国的极大关注并予以借鉴。
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
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像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二是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三是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也减少医疗护理的浪费。同时,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即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充分体现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1988年7月,黄天中博士、崔以泰教授在天津医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88年10月,上海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目前,香港和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总体上看,在我国对临终关怀和护理的研究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很突出,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世界排名第71位。2018 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每年新发病例数约380万,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另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每年大约有 700 万人走向生命的终点,多数为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高龄老衰和晚期癌症病人。由此可见,老年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要迫在眉睫。
我国的临终关怀起步较晚,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高,国家和社会应该增强老年人临终关怀护理机构的建设,给予资金的支持和医疗保障,加强临终关怀专业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培养,使更多低收入老人得到临终关怀,提高生命和死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