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五年规划展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独特经验和制度优势
陈新光
2020年10月02日

五年规划是我国动员与配置全社会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治理方式,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安排。2020年10月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8月16日起,“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开展网上意见征求,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宝贵意见建议,供党中央决策参考。

五年规划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

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五年规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五年规划的性质和作用: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10个“五年计划”和3个“五年规划”。13个以五年为期的发展规划(计划)串起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纵览13个五年规划(计划),在规划目标、内容、体系与机制上适应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五年规划充分彰显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

越是社会化大生产,越需要统筹协调。从“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工程,到“九五”计划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再到“十三五”规划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等,都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在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着眼未来、规划全局、整合资源、把握机遇、形成合力。正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的发展能够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全国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经验,并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中国的五年规划基本定位,为宏观经济活动提供框架性指导,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依据现已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国家治理绩效的重要依据。五年规划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过程,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年规划生动体现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显著优势。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生动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人民意愿和社会期盼,凝聚了全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2016年,中国迎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斯彭斯曾应中国政府之邀,在“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间参与相关议题研究。他认为,“一直以来,中国坚持制定全面而灵活的改革路线图,这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益匪浅。而很多西方政府缺少完善的发展规划,从而导致发展不充分。中国制定五年规划的经验值得西方学习。”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编制实施好“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要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努力编制一部符合人民意愿、富有时代特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五年规划。要深入准确研判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透彻分析困难挑战,认真谋划总体发展思路,科学制定目标指标,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相信“十四五”规划将根据未来的发展要求,引领并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上海研究院 兼职研究员 陈新光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许聃】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