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
陈新光
2021年01月26日

中共中央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要坚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制度安排,在新常态下“稳中求进”,始终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发展实体经济是一国立身之本

实体经济是指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领域及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有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也是一国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发展实体经济是一国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以史为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步伐,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工厂”。应对这种“双重挤压”局面,我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重要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论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实体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要想保持长久经济竞争力,必须夯实实体经济。必须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要充分认识到新工业革命给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把握变革趋势和时间窗口,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十四五”时期,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当前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就是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和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我国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建设制造强国;二是要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实体经济要发展,必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有一席之地。实体经济要提升创新能力,一国基础科学的发展、科研体制的改革、创新的文化都是重要因素,就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而言,经济政策应当力推实体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创新,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也是构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因为稳住了实体经济,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我们就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统计学会副会长

中国日报中文网资深专栏作家 陈新光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