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有创新的种子,还要有创新的土壤 ——《钢铁巨人:世界因之而变》书评
李洋
2021年02月05日

要把工业革命这样体量的历史事件解读得引人入胜,如果再能激发读者将之与当下形成对比的冲动,引发对诸如创新、组织、国家和文明层面上的深入思考,那么这样一本书必然值得一读,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钢铁巨人:世界因之而变》。

这本书讲述了两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工程史上的元老级人物伊桑巴德·布鲁内尔和罗伯特·斯蒂芬森的故事,以前者的经历为叙事主线。英国已故历史学者萨利·杜根用准确的史实、详尽的细节、生动的描写、精道的论述,当然还有数十张精美的手绘图画和珍贵的历史照片再现了两人凭借在英国的铁路、隧道、桥梁、轮船等四大领域出色的工业发明与工程设计而享誉全球的历史画卷。

今天,当我们乘坐高铁穿越桥梁和隧道时,一座座设计精美的桥梁,一个个坚实可靠的隧道不仅让天堑变通途,而且也成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你可曾想到在工业革命初期,今天的这些理所当然都曾经是世界性工程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灵光乍现。

这本书的可读性首先来自于它不仅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工业技术进步的大舞台,而且还原了一些关键人物转瞬即逝的小灵光。例如,在介绍布鲁内尔的父亲、法国工程师马克·布鲁内尔如何想到水下钻洞时,作者指出他是受到一种叫“船蛆”的蠕虫的启发才发明了隧道盾构法的专利的。这种蠕虫在船木中钻洞时从体内排出一种粘液加固洞穴。老布鲁内尔看到了这些,最终才有了他们父子俩联手设计施工的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水下隧道 —— 泰晤士河隧道。

再如,从木船到铁船,从桨轮船到螺旋桨船,这两个飞跃都是在布鲁内尔的直接推动下实现的。这个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英国造船业及其航海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作者评述道:“木船是一种艺术形式 …… 铁船则是精密的工程。”在介绍从木船向铁船的关键跨越时,书中穿插讲述了工程师和机床制造商詹姆斯·内史密斯与布鲁内尔的交集及其做出的重要贡献。

正是因为内史密斯发明的蒸汽锤,才有可能让布鲁内尔将他设计的巨大的铁轴和螺旋桨锻造出来。谁能想到像蒸汽锤这种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发明是内史密斯用不到半小时时间就用草图勾画出来的呢?

人类第一张蒸汽锤的设计图纸就是这样一个在黄铜制造厂长大的年轻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在速写本上撕下来的一页上画成的,而且十分精美,带有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数据。内史密斯12岁就离开了学校,17岁时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锻造工人。他在壁炉中制作黄铜铸件,制作蒸汽机模型。

因此,真正让这本书厚重起来的是作者对丰富背景信息的占有和自如的穿插使用,让读者能够感悟到创新这一系统工程背后的诸多关联因素的内部张力。

除了材料和技术的进步,支持工业革命期间整个英国创新体系的另外几个基础性的因素,其中包括市场、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和劳资关系等现代创新体系要素的充分发育。

布鲁内尔和斯蒂芬森的留下的几乎每一个伟大工程,或者伟大失败,都是在与其他工程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的。在200多年前的英国,资助发明、创新和开创性工程的投资市场已然初具规模。

尽管巨大的工程往往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鼓舞作用,但从泰晤士隧道、克里夫顿悬索桥到连接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铁路、布里斯托铁路,到大不列颠号帆船和大东方号轮船,再到以失败告终的宏伟的气动铁路,背后都有大企业和大财团的投资做支撑,有相对完备的技术专利保护体系,进而促进了现代工会体系的发展,成为缓解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权利的重要缓冲地带。

我们经常提到的所谓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究其根本是在以上几大体系同步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非整个社会和行业真地可以包容布鲁内尔倡导的气动铁路如此昂贵的工程试验。

英国虽小,但在工业革命期间这片土地上却完成了多种开创性的工程试验为人类的技术进步进行必要的铺垫。

这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让今天的读者重温了那一代工程师和发明家们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正是因为对一颗螺丝钉的近乎偏执的关注,对一次次工程灾难的详细调查,对土地和自然特殊的鉴赏力,对螺旋桨桨叶角度的精益求精,对建立工业标准体系的执着追求,对不同材料承压极限的反复试验,人类的生产力才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现在的工程已经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但那个时代的工程作为人类与岩石、土壤和天气的搏斗,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尽管如此,那个时代像布鲁内尔这样的工程师和发明家所代表的一种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以及供养他们成长的社会土壤所内含的制度性养分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