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猎人:关于自然、商业、冒险与痴迷的故事》的书名与内容并不完全相符,全书四大部分16个章节中,真正属于水果猎人探险故事的只有4个章节,大部分文字是关于人类水果食用栽培历史和世界水果贸易梳理及反思的,这让其更像一本水果方面的专业书籍;而书中讲述的水果冒险故事也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讲述,而是通过故事把全球有关水果的历史串联起来。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发现水果不简单。人类在丛林时代就靠采集水果生活,后来虽然开始发展种养业并定居下来,但却一直崇拜水果。最早的“天堂”一词被认为是来自波斯语中的“果园”这个词,人们用水果来形容美丽的女神(异曲同工的是,中国的《诗经》也用桃花来形容美人,桃之夭夭就是形容即将出嫁的美丽的新娘),人类也为了水果而发生战争,波斯王为了无花果而向希腊宣战;水果也催生了巨额的水果贸易,中间也不乏巧取豪夺和罪恶交易;水果的仿生学也催生了一批人类的发明,据说手榴弹就是受了石榴果实的启发。而且,水果也是聪明的,它们长出各种美味,吸引各类动物进食,从而更好地传播种子和扩大繁衍,据说中亚的熊连续进食不断变大的苹果,最终催生了今天的食用大苹果。(当然,近来的考证基本认为现代大苹果的前身是新疆野苹果。)
历史上,无论是在罗马的皇宫,还是其治下的广袤疆土中,都离不开水果的身影,何以在后世却没有兴盛?作者解释说,野蛮部落的入侵把罗马帝国的果园损毁殆尽,认为其没有价值。直到文艺复兴晚期,随着新大陆发现带来的新奇水果,欧洲开始兴起吃水果的热潮,水果一度象征着权力、财富和地位。由此,一批农学家开始了水果的引种、选育和专业的研究与总结,加上君主带头,百姓跟风,铁路的兴起、罐头的发明、零售业的发展,英国政府推广过全民多吃果活动,水果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近现代的水果事业轰轰烈烈发展起来,至今已经蔚为壮观。其进一步演化为过犹不及的水果治愈疗法、只吃水果就能长寿的素果人和神秘的水果民间教派。
作者也传递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关于“野生才是最好的”的迷信,只有经由人类栽培,果实才会改良,才会选择性地催生出令人向往的特点:种子更小,果肉更多,口感更精纯。而传统医学普遍认为生鲜水果不利于健康,当然也符合历史上那些未经充分驯化的水果的实际情况。前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曾经流传过一个历史上果蔬真实样子的文章,大家看后普遍感到震惊,外观和食用性非常差。所以,我们现在的水果,在历史上远远没有现在好吃,而琳琅满目的水果品种,也只是近百年的事情,只有人类加入水果的改良进程,我们才会更加迅速地得到各种我们想要的好吃的水果,而且这种改良,呈现为一种加速度。
同时,作者也想告诉我们,就像你把知识越学越多而会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一样,随着你对水果的了解越来越多,你也会越来越发现自己对水果的了解还处于十分无知的阶段,水果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样和有趣。比如说苹果,全世界有2万多种,即使天天不重样,吃到老也吃不完。这也是许多人一旦了解了更多水果的世界,便为此痴狂,成为水果猎人的重要原因,那里有数不清的超级诱人的水果美味,也有说不完的超级精彩的水果故事。
但作者揭露了这样一个无情的现实:当世界的富人为了追求更好吃的水果而在世界各地开始探险的时候,那些第三世界的穷人们却要砍掉自己的果树来种植粮食,他们首要的任务是填饱肚子;而当世界大的水果资本家开始更加工业化的进行水果生产、运输和销售时,那些真正好吃的水果却在被迫淘汰,因为他们没有标准化,不能长途运输,甚至外表也不那么诱人,这是水果世界让人无法接受的悖论,也让水果在拉丁语的本义“愉悦、快乐和满意”感到了蒙羞。
作者对水果生产贸易中的黑恶现象给予了批判,曾经臭名昭著的香蕉共和国(一个大型水果联合体企业名字,今天已经更名)是如何压榨可怜的工人,又是如何贿赂政府官员甚至暗中勾结地方武装来镇压反抗的工人,也搞垮那些小的企业和当地农民,让美好的水果背后充满了血泪;而美国南方的果园又是如何引入非法移民劳工,让他们暗无天日,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劳作,以减轻美国水果产业的成本压力,让“黑劳工”成为美国水果产业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作者由此对当前水果资本化、工业化的现实进行了反思,我们是不是需要这样的标准化、这样的规模化,这样复杂的水果采后处理,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带来资源浪费;我们有没有可能回到水果原始的状态,让水果就近生产,就近供应,因为最鲜美的水果在田间地头;我们能不能告诉消费者水果的真实状态,别让徒有其表的感官印象误导了消费者,也影响生产走上了邪路,只留下了那些个别的好看耐储运的品种,只重视外观品质而忽视内在品质,严重损害了水果的多样性,更糟糕的后果是好看不好吃,而好吃对水果而言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对这些工业化的东西有深刻的反思,但是从现实来看,这几乎难以实现,因为水果和蔬菜不一样,是天然的区域性产业,大范围流通是无奈的现实。
当然,本书毕竟不是学术研究或专业出版,一些专业常识还是难免出错,比如桃、李、杏、梨、枣,早在中国古代即是与“五谷”相对应的“五果”,作者把其起源全部记在了中亚;而关于新西兰女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猕猴桃种植的细节描述也不够严谨,但整体上是瑕不掩瑜。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夜初写,三月六日夜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