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庄十年》是梁庄纪实作品三部曲的第三部,继续《中国在梁庄》关注乡村转型之痛、《出梁庄记》关心外出务工人员艰辛之后,再次将目光转回村庄,主要讲述了梁庄五方面的故事:房屋,落叶归根传统思想下的老屋旧舍情结,没有农村人愿意将来死去的时候不是在村庄的家中,于是房屋纷纷翻修却空着;女人,她们自从出嫁便属于男人家,自己的名字甚至自己也会遗忘,芝麻一样的命却是整个家的核心;土地,青壮年纷纷离开,集中流转统一经营便有了条件,但经营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回乡,看似有许多商机却做起来并不容易,人情世故再牵涉其中,五味杂陈;生死,老人们早已看开也早有预期,青壮年突然离世会让家人短暂慌乱然后回归平常,死亡是纪念也是遗忘。
“看山还是山”是本书的基调。与第一部反映乡村转型时代的触目惊心景象、第二部描述进城农民的惆怅哀怨不同,本书已经平和自然,就像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我觉得我真的成为了历史中的一分子,消融在梁庄,和梁庄人一起,站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看历史洪流滔滔而来,共同体味浪花击打的感觉。从最初的“看山是山”,看到了梁庄、五奶奶和无数的亲人,到“看山不是山”,每种事物、每个人的身上都被赋予无数的镜像,现在,又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的状态。“我从来没意识到梁庄如此之美。尽管它的内部千疮百孔。”
这让我不由得再次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题材电视剧《庄稼汉》主题曲中的歌词:“哭了笑了,都在庄稼人脸上;死了活了,都在这疙瘩土上”。只有在农村长久生活过,才能知道,农村人如何能为鸡毛蒜皮你死我活争斗,又如何能在生死离别时坦然如常。这些年来,贫穷、落后、愚昧一直是农村在文本表达中的总基调,不管是严肃的理论研究还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平心静气地看,千百年来,乡村却一直在延续,有可能激荡狂飙,也可能死水一潭,也可能欣欣向荣。你若看见它的一时,或大呼小叫何以如此批判,或百般美化浑若田园牧歌赞美,说到根本上,都只是外人“远近高低各不同”式的观察,甚至想一厢情愿地让乡村如何被改造,但大多都是徒劳的,乡村千年的惯性和超级的稳定结构,怎么可能一朝一夕就改变?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就是慢一些而已。
所以,作者也终于想明白了,“我想写出这长河般浩浩荡荡的过程,想让每一朵浪花都经过阳光折射”。这是一次本真的回归,在这个中原的乡村,你确实可以读出中国,也可以读懂“三农”,当然也可以看到变迁和希望。仅仅是从作者的三部曲对比就可以看出,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为利争夺也不再那么疯狂,村庄还乱着却已比过去整洁美好许多,而个体的精神状态却上升为亟待关注的时代问题,老年人的孤独,中年人的彷徨,孩子们的压力,但也只能在历史的进步中化解。我们可以努力地做些什么,但更多地是祝福和目送,乡村正在越来越美好,将来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写于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从南宁返回西安航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