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粽情千古爱国心
曾军良
2021年06月14日

“疏疏数点黄梅,重五又逢端阳”。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雄黄,龙舟下水喜洋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6月14日(农历五月初五),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通过包粽子、赛龙舟等形式来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名垂青史的爱国者,一颗不朽的精神灵魂——屈原。

唐代文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爱国的节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此时正值中国即将实现大统一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主张变革,举贤任能,变法图强,极有才干,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仅次于宰相。屈原为实现楚国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受到大贵族子兰、上官大夫等群小的嫉妒、打击、排斥,后来遭到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于沅、湘二水之间。在流放中,他满怀对楚国和楚国人民的热爱,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格、内涵丰厚、影响深远。“长太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大军攻破楚国首都郢,楚地尽失,屈原心如刀割,悲愤至极,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遂于农历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屈原投汨罗江之后,人们自发的把装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万舟齐发,鼓乐呐喊,吓退蛟龙,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现在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有机融合,端午节就成为中国人民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感的重要仪式,它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端午节作为我国人民对以爱国诗人屈原等为代表的爱国先驱表达缅怀之情、崇敬之意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特点,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人们抒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凝聚中华力量的重要节日。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凸显,释放伟力。

“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门艾钗符,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际,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毒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人们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赶蚊子,净化空气,后来又加上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端”。端午这一天,成年人喝雄黄酒和菖蒲酒,小孩佩戴香囊预防疾病。

“舣彩舫,画鼓喧雷,红旗闪电,看龙舟竞夺,波心齐发,锦标方彻”。端午节是体育节,这一天人们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赛是一项很有活力、特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龙舟竞赛能够促进民众团结、强身健体,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现在每年都举行“屈原杯”龙舟赛,龙舟竞赛已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对加强国际友谊,能起到纽带的作用。

屈原故里秭归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摄影:郑家裕)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屈平词赋悬日月”,这是诗仙李白对屈原的评价;苏轼评价他,“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郭沫若评价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诗魂”。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开创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开辟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江河流汇聚成大海一般,浩瀚无垠。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是《离骚》,一共373句,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这是屈原留下的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屈原诗篇有着固有的民族特色,然而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屈原的思想是全人类的财富。

屈原屈原故去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要学习他挚爱祖国、深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力量。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的客观条件和残酷的社会现实而失败了。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因为有了他,才有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男儿情怀;才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精神;才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限期盼……虽然屈原已经远去,但他的爱国品质却永远与我们同在——那就是中华精民族记忆在血液中的精神之魂!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梁启超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哈姆雷特式史剧《屈原》,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公演,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屈原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典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那高尚的政治情操,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屈原虽去,但那两千多年的江水,还在倾诉他的赤诚,他的风骨活在粽子和艾叶的清香里。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生活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毛泽东主席说过:“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953年,屈原已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粽情千古爱国心,担当使命创未来;

喜逢百年庆华诞,雄心壮志强中华!

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