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总的看法是,读书是好事情,对自己有好处,对社会也有好处。所以,古往今来,都在劝导多读书。最为经典的便是宋真宗《励学篇》所描述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如此美好,引得有志青年纷纷拿起书卷,北宋又不失时机加大科考录取名额,于是能迅速引导社会改变唐末以来武夫当道的局面,创造出让人津津乐道的“王与士共天下”的封建社会治理模式。
到了今天,经世致用依然是最重要的读书动力。即使平均长达十多年的受教育年限之后,还有许多人继续以读书的方式提升自己。有的想要在书中学习一些知识技能,有的想要在书中学习一些思考的方法和对社会的认知,都属于功利性的阅读。但也有一种读书,就是享受这样一种感觉,一种生活方式,本无所求,率性而读。这时,读书与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开,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不过大多数的时候,读书与学习兼而有之,难舍难分。
我的读书大抵与上述情形类似,近十多年基本可以做到平均一周读一本书,既有以学习为目的的功利性阅读,也有纯粹是为休闲的享受性阅读,与看电视、玩手机大体同类。有的时候,累了困了,那些太专业、太学术、太深奥的,通通都不想读,那就读会小说、看点历史,放松放松;又有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当下工作的问题解决不了,找本对路的书,临时抱佛脚,狠狠地啃上几口,现学几招,照样管用。有的时候,心平气静,就像飞机万米高空巡航时那样,一心只读手头书,再专业、再深奥的也能读得进去;又有的时候,不高兴了,不痛快了,心烦意乱,找本闲书,思绪飘出很远,好像也就过去了。
可以说,书到深处是本心,所有的读书,都是在阅读自己。人活在这个世上,谁能没有烦恼,谁能没有挫折,谁能一帆风顺?有的时候风和日丽,有的时候雷电交加;有的时候踌躇满志,有的时候心灰意冷;有的时候有如神助,有的时候彷徨无助;有的时候一往直前,有的时候逡巡不前。可打开书本一看,什么胜不骄败不馁、反省自励、箴言良语,最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阅读中安放好了自己的身心。
所以,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日常习惯、一种熟悉的动作、一种成瘾的嗜好,像吃什锦糖、麻辣烫、大杂烩一样,读得杂些,读得慢些,读得闲些,无用亦有用,日子久了便开卷有益。可以不怕人笑话,像小学生一样读些浅显易懂的,扩大一下自己的知识圈子;也可以读一点深奥难懂的,再找一找十年寒窗的感觉,知道自己学力依然不减当年;还可以看一些八竿子也打不着的闲书,看似无边无际,有时就促成了跨界融合创新,突破了思维定势和专业局限。当然也可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甚至是中间罢读,一些“注水”“掺沙”的书不值得浪费这么些时间,一些没有缘分的作者今世错过也不遗憾,更不需要头悬梁锥刺股,把读书的美好事情变得那样痛苦不堪,除非是与自己的内心较劲。当然,有张有弛也才是最自然的读书状态吧。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六日语音初写于三亚出差之夜,清明节当天修改校订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