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
曾军良
2021年09月26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是一首吟咏农村田园风光的词,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夜晚,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在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词人千年后的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祖国大地桂香菊芳,稻菽逐浪,果蔬飘香,这是全国人民“把酒话桑麻”,喜庆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和谐筑梦的佳节,在此,我们真诚地致敬中国农民,礼赞天下丰稔!

所有丰收都是对耕种最好的犒赏

月从今夜满,秋向此时分。2018年6月21日,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研究决定,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每年9月23日前后)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人民迎来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关心农民的生动体现。我们党历来重视农民问题。早在1927年,毛泽东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指出了正确对待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赞称农民是革命先锋。而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秋分时节,广大农民共庆盛世华诞,共享丰收喜悦,确实正当其时。

丰收节,又叫“庞格尔节”,在公历3月中旬左右,盛行于印度南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要打扫清除,人们要穿戴一新,烧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阳神,尔后全家分食;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耕而食”“耕而织”“耕而作陶”。丰收节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农历十月初十日是传统的丰收节,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祭祀“丰收神炎帝神农氏”。熟悉农业的人都知道,水稻在南方一般种两季,阳历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立秋左右将晚稻秧苗插下。水稻插下后,要等六十多天才能成熟,八月插下十月收割。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双抢。阳历十月收割完稻谷,还要晒谷子,收入粮仓储藏。十月份还要收花生、玉米及其它相关农作物。到农历十月初十(阳历十一月)左右,农民才开始真正的清闲下来。

中国民间认为,农历双十节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在这天结婚登记的人,更是认为是“十全十美婚”。每年的丰收节这天,家里有外出打工的子女都必须回来过节,出嫁女也会带着女婿和小孩一起回来过节。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做子女的更要回来过节。村民还喜欢带朋友一起回来过节,哪家的人回来得齐、来的朋友多,就证明那一家人最团结、和睦、人缘好。

2021年,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因此,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有着特殊的意义。相关工作的开展顺应了新时代、新要求、新期待,极大调动了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与获得感,汇聚起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盘点丰收的喜悦,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丰富内涵和深远蕴意;深切体会到总书记嘱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的殷殷关切与拳拳深情;深切体会到党中央要求“尽快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热切期望和光荣使命。让我们以丰收节为媒,传承民族文化,寻找历史归属,释放时代情感,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战略政策,给力振兴乡村。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农村改革42周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调动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业发展有奔头,让农民职业更体面,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特别是要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精心组织系列庆祝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引导各类人才和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激情奋斗!

秋分又至,中华大地喜庆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百年辉煌,再谱新章,从脱贫攻坚宣告胜利到乡村振兴风帆正扬!希望,在丰收的田野上升腾!强国梦,在中华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升腾!

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