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中国经济稳定恢复提供坚实支撑
陈新光
2021年11月07日

近年来,我国创新发展势头良好,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最新发布的多项指标反映,主要宏观指标仍处于合理区间,特别是就业得以改善,居民收入提高较快,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面对国际疫情蔓延、极端天气等冲击,展示了强劲的增长韧性,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

在多重风险挑战下,中国经济“稳”的特征依然鲜明,并且亮点突出。“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前三季度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运行;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95%;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物价总水平低位平稳;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依然保持高位增长,外汇储备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主要体现在:一是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创新动能不断增强。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两年平均增长均为两位数;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57.8%、43.1%;二是企业利润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9.5%,比2019年同期增长42.9%;前三季度,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态势总体平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7%,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三是压力面前,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中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超大型经济体,这种韧性来自近1.5亿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来自经济体系的完整性,来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亿万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目前,国际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今年仍能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这表明中国经济短期不会出现“硬着陆”。

加强精准宏观调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经济持续向好的同时,也有不确定性因素,对于一些中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对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主动出击并稳步化解。中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协调运用各项政策工具加以化解,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做到创新驱动要持续增强,放管服改革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稳步推进,从中保持我国创新发展势头良好,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而在复杂局面下,很好地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动态平衡。当下,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补链强链行动上不断发力。

对于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要仔细梳理背后的原因,坚定必胜信心。当下值得注意的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并不意味着走向封闭和内顾,而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在开放合作中锻造更强大综合竞争力。为此,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生产要素活力和红利,进一步增强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大对区域和全球的分散化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推出更多扩大开放举措,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可以说,中国在“十四五”期间有充足的发展、充分的政策空间,能够展现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我们要紧紧把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为中国经济稳定恢复提供坚实支撑。

我国持续引领了世界经济复苏

必须看到部分国家逆全球化而动,叠加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畅通带来空前挑战。当下的“芯片荒”,正是其中典型,从手机、电视、电脑、汽车等行业,到5G、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领域,很多都受“工业粮食”芯片短缺的困扰,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兼顾生产效率和产业安全,全球供应链调整加速。在疫情冲击下,中国供应链表现出了强大韧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在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上,格外显得重要而紧迫。

从国际角度来看,全球疫情走势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一些新情况和老问题交织叠加,风险挑战依然不减。三季度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德尔塔病毒侵袭、全球供应链循环遇阻等一系列冲击下,经济增速出现同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全球经济增速0.1个百分点到5.9%。在世界经济复苏受阻的情况下,我国能够取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速5.2%的成绩,我国持续引领了世界经济复苏,显得非常亮眼。世界各大外媒一片赞叹,并对中国经济在新的一年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充满期待。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兼职教授 陈新光

2021年11月5日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