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经济命脉所系,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15年5月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用了70多年时间建立了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
制造业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为农业、服务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说,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十年发展成绩单公布: 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制造业实力的显著增强,有效提升了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效益。十年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步履坚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新兴产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产业结构的破旧立新、优化升级。十年来,通过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持之以恒抓技术改造升级,使传统产业焕发出全新生机。近十年来,通过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持之以恒抓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焕发出全新生机。以钢铁业为例,为摆脱亏损,以巨大决心实施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产能更新计划,1.4亿吨“地条钢”全部出清。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技术话语权。从“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万米海底,到C919大型客机即将取证交付,从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成功下线,到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引领中国制造不断攀上新高度。
完成“从大到强”的跨越,离不开市场主体的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制造业强,企业必须强。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优质企业,是制造强国的鲜明标志,也是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业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实现翻番,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提高到2021年的1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增长到2021年的4.14万家,成长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它们既是我国制造实力显著提升的缩影,也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生力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数字产业化深入推进。截至2022年5月底,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千兆用户数突破5000万,5G基站数达到170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4.2亿户。2021年网民人数达到10.32亿人,连续9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增速创下近10年新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的业务收入保持了17.7%和16.9%的高增速,分别达到94994亿元和15500亿元。千行百业转型应用涌现,产业数字化动能释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工业、能源、医疗、交通、教育、农业等行业。截至今年6月底,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
国家始终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摆在突出位置,布局建设了上海光源等4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平板电视、无人机、智能手机、太阳能光伏等产品深受国际市场青睐,中国高铁、第三代核电、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形象发生根本变化。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现已提升到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稳居世界第二。统计测算数据显示, 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提升至39.8%,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开发应用已走在全球前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就一定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有力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作者系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中国共生(智库)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 陈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