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  >>  正文
北京的会馆文化
汪毅夫
2023年01月04日

读《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卷十三《坊巷上》、卷十四《坊巷下》,见北京各坊巷遍布全国各地设立的会馆,如“教场上、下头条胡同有云南、山左、宜荆、永新诸会馆。下二条胡同,有贵州会馆。上、下三条胡同,有川西、广西会馆”等,真是“涨姿势”(长知识)也。常听人言说,今之“驻京办”即古之会馆。吾甚不以为然,会馆绝对不是Office,不过是各地旅京人士短暂居留之所耳。自助(包括个人付费)和互助(包括来京取得功名、得到升迁人员的赠金)是会馆赖以维护和维持的主要方式。

我藏有《北京漳郡会馆录》之复制本。从中可以略知北京的会馆文化。“会馆原为候选、候补、入觐、进表、乡试、会试、廷试、恩荫、历监、奉差、公干等役而设”,众多的官人、众多的文人、众多的乡人聚于一处,彼此关系如何调适?在住馆方面,“京官让候补、候选者,候补候选又当让廷试、会试、乡试”;当聚会之时,“馆中公会并应序齿,以恰乡谊,若名分相碍,坐于应让者肩下,至陪宴上官,便当序爵,不当以年齿固逊”,这是民间习惯法“在家论叔侄,在外论官职”的具体适用,是会馆的良好风气。会馆新建、扩建、修建及日常开支,端赖赠金和房租支撑。经费流通,收、支殊途,即“馆长收银不用银,馆副用银不收银”,如今日财政管理之收、支两条线也。“乡官丁忧,馆长馆副备香烛、奠仪一两,相率一吊。同乡诸友丁忧者,吊仪三钱。或遭不测,盘费无资者,支公费伍两,为葬义冢”。会馆设有义冢,“岁清明、中元日,会馆长、馆副备看香烛牲醴,率馆友到冢行祭扫礼”,以示人性关怀。会馆设神堂,祀漳郡城隍之神、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和福德司土之神。馆中设收藏书版、碑拓、书画、古玩之所。

(2018年8月9日记于北京)(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汪毅夫)

(来源:京彩台湾公众号)

【责任编辑:许聃】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