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代日本人崇信天皇是神的后代,且神没有姓,因此天皇及皇亲都没有姓。大化改新以后,随着古代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天皇给皇亲赐姓的现象。日本学界有时也将皇亲赐姓称为“赐姓降下”或“臣籍降下”。天皇在给皇亲赐姓时往往也附带赐予“氏”名,有时也被称为“皇亲赐氏姓”。
大化改新以前,大和朝廷制定和赐予豪族的姓主要有“臣”“连”“君”“造”“直”“首”“史”“村主”等。这些姓排序严格,等级分明,大致可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臣”“连”“君”,第二等是“造”“直”,第三等是“首”,第四等是“史”“村主”“吉土”“日佐”等。大化改新以后,由于氏姓制度实行几个世纪以来皇室与豪族间亲疏关系不断变化,权力互有消长,因此,天武天皇统治时期对“氏姓制度”进行了部分改革。天武天皇统治时期的改赐氏姓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天武天皇九年(680)至天武天皇十三年(684)的改赐连姓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天武天皇十四年(685)的改赐“八色姓”时期。
皇亲赐姓的出现实质上是通过调整以天皇为顶点的身份制度,来适应维护和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治体制的需要。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反映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重大潮流中各个时期形势的变化。从皇亲赐姓的开始到兴盛不仅反映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出现了衰退的征兆,同时也反映了以藤原氏为代表的贵族势力的发展。从皇亲赐姓的兴盛再到皇亲赐姓的衰落,一方面反映了平安初期以来皇亲势力逐渐被藤原氏势力所压制,另一方面反映了天皇为了摆脱藤原势力的控制开始扶植成为武士集团核心的赐姓皇亲。但经过武士团的叛变以及源平之争后,武家政治最终取代了院政政治,并由此进入了中世社会。
源氏在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从赐姓源氏的诏书中可以看出,赐姓源氏是一方面减轻国库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扶植皇亲势力的一石二鸟之策。从中还可看出赐姓源氏的过程,即“赐姓朝臣”→“编为同籍”→“从事于公”。自嵯峨天皇赐姓源氏以后,先后共有二十一位天皇赐姓源氏,习惯称为“二十一流源氏”。在“二十一流源氏”中,不同天皇的赐姓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三点是赐姓源氏时所共有的,即被赐姓者与母亲的出身有关;被赐姓者与他们的名字有关;被赐姓者的母亲或自身一旦有过失,源氏将被剥夺。
宇多天皇赐姓源氏中有两个较为特殊的地方。一是宇多天皇的即位十分特殊。宇多天皇曾被赐姓源氏,或许正是出于自身即位的特殊性,考虑到皇位继承的安定,因此没有大量给自己将来可能成为天皇的皇子们赐姓。另外,宇多天皇未被赐姓的皇女源顺子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宇多天皇即位后,他的许多皇子都从源氏变为了亲王,但没有让源顺子变为内亲王。这主要是由于源顺子即使成为内亲王,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极低,因此没有特意让源顺子复归皇籍的必要。
醍醐天皇的赐姓源氏与前代天皇相比有所不同。首先,不再单纯地以母亲的身份作为区分是否赐姓的标准。其次,在名字的命名方面,不再以名字来区分是否赐姓。醍醐天皇的赐姓源氏与宇多天皇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赐姓源氏的皇亲只占皇亲总数的一小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皇位继承的稳定。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