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师大学术座谈会“闽南文化工作坊”听到各位朋友的高见,很受教益!
我也想同各位分享我的见解。在我看来,现代学者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术传统已有近百年历史。这个近百年的学术历史、近百年的学术传统,其开端乃同漳州有关。1926年,漳州学者林语堂出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总秘书。在他的筹划下,厦大国学研究院设立了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形成了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特色。林语堂在厦大国学院发表学术演讲《闽粤方言之来源》和学术论文《〈平闽十八洞〉所载古迹》,深度涉及闽南文化。在他的引领下,厦大国学院其他学者及相关学者也或有闽南文化研究的成果,如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和《天后》(本文是以泉州天后宫为中心的研究)、陈万里《闽南游记》(其中包括《漳州游记》)、张星烺《泉州访古记》和《中世纪的泉州》、戴密微和艾鄂风的英文著作《刺桐双塔》、艾鄂风的英文著作《闽南的两座方形石塔》和《刺桐的花岗岩石碑断片》、罗常培的《闽南方言研究》《清源山游记》《朱熹与闽南》、孟恕(即王肇鼎)的《泉州传说》、魏应麒(厦大国学院研究生)的《洛阳桥的传说》等,另有顾颉刚的《厦门的墓碑》、林惠祥的《闽南的下等宗教》、陈家瑞(厦大国学院研究生)的《漳州古迹》、陈祖滨(厦大国学院研究生)的《莆田方言及闽南各县方言》等论文选题。
1930年代以后,漳州学者是闽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例如,1931年叶国庆在许地山、顾颉刚指导下完成燕京大学硕士论文《〈平闽十八洞〉研究》,许地山、叶国庆是漳州学者,《平闽十八洞》则涉及福建,尤其是闽南文化(包括历史、地理和历史地理)。又如,漳州学者翁国梁(翁春雪)有《漳州史迹》《福建农家谚》《闽南粤北谜语相似的问题》等多种闽南文化研究的成果。闽南师大以闽南文化研究为其办学特色之一,她接续了漳州学者参与开拓和推展的百年学术传统。
(2018年9月26日讲,10月5日整理)(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汪毅夫)
(来源:京彩台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