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新时代:雷锋精神绽放璀璨光芒
陈新光
2023年03月05日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伟大社会变革,尤其是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后,雷锋不仅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被被人们淡忘,而且已从一个社会典型人物衍生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道德标识、精神标杆。60年来学雷锋活动的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

雷锋于1940年底出生,在旧社会饱尝苦难,受尽阶级压迫。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送他进学校读书,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培育下逐渐成长。因此,他信仰共产主义,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其中,奉献精神是雷锋的最亮底色。1960年11月,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开展了“学雷锋、赶雷锋运动”。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命名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运输连四班为“雷锋班”。2月9日,总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的活动。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用两个整版报道雷锋事迹,毛泽东主席在阅读雷锋事迹后表示,“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包括我自己,我也向雷锋学习”,并赋予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他强调,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周恩来同志把雷锋精神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邓小平同志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雷锋精神代代传承

改革开放之初,学雷锋活动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与载体。1980年3月5日,《人民日报》转发《中国青年报》社论《新长征需要千千万万新雷锋》,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九家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特别是在青少年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雷锋就在我身边”、“争做八十年代的雷锋”等活动,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把雷锋精神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党中央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进一步夯实学雷锋活动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2014年,中央文明委发布《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加强志愿服务领导,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覆盖面,同时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2016年,《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发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实践,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2021年,雷锋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有效激励党员干部传承雷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雷锋精神历久弥新

雷锋是人民的英雄,雷锋精神也是时代的精神。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穿越时空,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道德标识、精神标杆。犹如一座巍然屹立的灯塔,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我们在纪念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之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感雷锋精神与这五种精神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是新时代新风新貌的精神坐标。

雷锋精神始终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是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巨大热情,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陈新光

【责任编辑:许聃】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