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治十八年(1661)到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大帝用20年时间实施针对明郑海上集团的招抚。
《清实录》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三日(7.28)记:“福建总督李率泰疏报:伪总兵林俊奇等六十一员、伪兵人等共一千三十九名口投诚”。这是康熙大帝海上招抚的第一项清廷官宣成绩。
《清实录》康熙元年(1662)十二月十四日(1663.1.22)记:“自顺治十八年九月起,至康熙元年七月止,陆续招抚伪将军、都督、总兵並副、参、遊、守、千把总等官共二百九十员,兵共四千三百三十四名,家口共四百六十七名。这是康熙大帝海上招抚的第一份清廷官宣成绩单。
上记两项相加,则从顺治十八年(1661)七月至康熙元年(1662)七月的一年里,有明郑将军、都督、总兵并副、参、遊、守、千把总等官三百五十一员、兵五千三百七十三名投诚。
《清实录》康熙三年(1664)七月五日(8.25)记:“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戶部郎中贲岱疏报:自康熙元年至三年止,合計投诚文武官三千九百八十五员,食粮兵四万九百六十二名,归农官弁兵民六万四千二百三十名口,眷属人役六万三千余名口,大、小船九百余只。 ”这条记录里应该划重点的是“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这说明海上招抚的两个环节:招降和投诚人员的安置优抚,是相衔接的,“安辑投诚事务”有部臣“管理”着呢。
康熙三年(1664)至康熙十九年(1680),《清实录》有近30条明郑官兵降清的记载,其他文献所记更多。
及至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二十八日(9.10),康熙大帝底气十足地发话了:“今诸路逆贼俱已歼除,应以见在舟师破灭海贼。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誠、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悉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到日即与將軍、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五月二十三日(6.17),福建总督姚启圣疏言:“海贼刘国轩遣伪官黄学斋赍书至,請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不薙发登岸”。对此妄图将台湾作为外国、朝贡国的谬说,康熙大帝严辞驳斥。同时虑及明郑用计缓兵的可能,下令进兵。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施琅率福建水师攻克澎湖,“以七日夜破数十年盘踞之贼”。攻克澎湖,已扼险要。这回,康熙大帝玩的是先兵后礼:使用武力攻克澎湖、使用武力逼降“台湾盘踞之贼”,又承诺降后赦免、从优叙录:“尔等果能悔过投诚,倾心向化,率所属伪官军民人等,悉行登岸,将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煌煌谕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十六日(103),施琅率军进取台湾,郑克塽率明郑残部投降。于是,“康熙大帝统一台湾”大功告成。
从上记史实可知,康熙大帝持续20年的海上招抚,对明郑军心乃至兵力发生了长效的干扰作用。明郑终结、统一功成,同康熙大帝的海上招抚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看到“康熙大帝统一台湾”的大结局:施琅奉旨率军攻克澎湖、逼降台湾,当然也会记得其全程、记得海上招抚的情节。
附带言之,康熙大帝晚年还记得、还曾说起海上招抚的往事。康熙五十六年(1717)九月二十二日(10.26),康熙大帝对大臣说:“从前海賊郑芝龙投顺,本朝用为内大臣,令伊作字招降伊子郑成功,若果投顺,皇上即以海澄公见授,伊竟不从”。他老人家说的是顺治十年(1653)清廷封郑成功公爵(封公不言等。汪按,公分特等及一、二、三等。不言等即不确定其等次也),郑成功拒不接受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