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  >>  正文
台湾西学堂走出的大人物
汪毅夫
2023年07月17日

2015年,我在台湾讲学期间,得台湾学界友人张先生以台湾西学堂老照片二帧相赠(见图一、图二)。自此留心相关史料,曾于2017年4月在中国评论新闻网发表《台湾西学堂的故事》。兹补充而言之。

图一,台湾西学堂全景。汪毅夫提供
图二,台湾西学堂正门。汪毅夫提供

《中国文化通史》之《晚清卷》(史革新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记:“洋务学堂的开办是以设外语学堂为起点的。19世纪60年代,在恭亲王奕䜣、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等奏请下,清朝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创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以学习外国语言为主、兼习西学的学堂,以培养外务人才。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同治元年)。当年夏天,10名学生入馆学习英文,第一个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堂正式开学。其后两年间,上海同文馆(1869年改为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也次第成立。除以上3所主要的外语学校,还有新疆俄文馆(1887年设)、台湾西学馆(1887年设)、珲春俄文书院(1889年设)、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设)等”。台湾西学堂确实是较早设立的洋务学堂之一,但它并不是单纯的“外语学堂”,而是以“图算、测量、制造之学”(刘铭传语,引自《台设西学堂招选生徒延聘西师立案折》)为主科的学堂。

陈孔立《台湾史纲》(北京,九州出版社1996年版)记;“1887年在台北大稻埕设立西学堂,先后聘请洋教习2人,汉教习4人,于西学余暇兼课中国经史文字,使内外通贯,培养通晓近代科学、善于对外交涉的人才,第一期招收20余人,至1891年共培养60多人。1890年,在大稻埕设立电报学堂,拔取西学堂之优秀学生18人,转入电报学堂,为电报局培养技术人才”。台湾西学堂的“汉教习”和“生徒”即教师和学生里,各有一人走出台湾西学堂后,逐步成为天花板级的大人物。先说“汉教习”,陈登元是当年台湾西学堂先后聘任的“汉教习4人”之一。陈登元,字君聘,台湾淡水人,祖籍福建漳浦,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举人。受聘担任台湾西学堂“汉字教习”后,陈登元参加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会试,中为三甲第50名进士,再经朝考,“钦点知县”。其后,陈登元归返台湾。当1895年割台祸起,陈登元编练义军,参加抗战。再说“生徒”,林森是福建闽县人,1887年考取台湾西学堂,1890年毕业转入台湾电报学堂,1891至1895年供职于台北电报局。我读文廷式《闻尘偶记》,从“唐署抚(按,即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未内渡时,殊有慷慨之志,二三月间与余往返电商”一语推知,1895年台湾吃紧、台北电报局的业务也相当吃紧。林森在台湾积极参加扺抗日人入侵台湾的斗争,并从台湾起步开始其革命生涯,最后在“国民政府主席”任上终老。

【责任编辑:吕佳珊】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