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教师所从事的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教师特别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高质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需要树立新思维、采取新机制、探索新方法、突出供给侧,实现课程化、多元化、个性化,以提高培训的良好效果。
要增强“区块链”思维。谁拥有培训资源就由谁来组织、就支持谁优化提升培训项目,鼓励其开发培训系列课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开发更多灵活多样的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培训项目之间的联动和优势互补。
要增强培训的实践体验。一般情况下,现场研讨式、头脑风暴式培训效果比较好。有时只能通过线上开展培训,也要尽可能采取虚拟实景、虚拟现实、虚拟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培训者的共感共情、交流沟通。
要增强“互联网+”“智能+”思维。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注重线下的面对面培训以及与办学理念、德育探索、教学行为的诊断相结合,把培训变为校长办学和德育与教学的诊断、指导与改进过程。
要强化培训双方的互动。专家与学员二者互为师生,既是参训者,也是施训者;既消费课程,也生成课程。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最好的培训是身边人和身边事的启发及其引发的反思,让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要扎根学校实际开展培训。坚持以校为本,强化校本培训,发挥好校长的主导作用和学校名师团队、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的主体作用,打造校内培训团队,实现同伴的同生共长。
要发挥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抓好“关键少数”,每一次参加外出培训的校长和教师都应是校本培训的“种子”,都必须把培训内容和收获、反思等在校内分享,让全校教师都获益。
要增强培训方式和内容的可选择性。努力在构建丰富课程超市的基础上,实现基于每一所学校具体办学实践的“一人一张培训清单”,要特别注重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助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要建立“必修+选修”“自主+引导”“规范+创新”的培训机制,最大可能增加可选择的个性化供给,促进教师有个性化的生长。
要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始终保持引领性,与时俱进,坚决避免内容老化、专家固化和方式僵化的低效培训方式。
要充分利用各大网络平台培训资源。既能根据每次培训自由组合,又能为参训者自主选择、深度学习提供丰富素材,并提供长久的支持,让教师成长既处在现在进行时,又处在将来进行时。
要用好用活手机等移动端。最大化挖掘“APP”价值,科学设计“短平快”的培训项目,让学习和培训随时随地发生,实现“碎片时间”的最大利用。
要增强协商思维。健全即时反馈机制,对参训者的咨询事项和学习需求等及时回复、了解需求、优化调整,着力提高培训效能。
要注重激发学员内在提升动力。始终聚焦如何通过外在的施训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为实现从“要他学”到“他要学”“学不够”贡献更多智慧、搭建更多平台、创新更多机制、促进更好发展。
主管年级组、教研组的领导要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育人能力作为工作的重心。注重边实践、边研讨、边培训;基于问题、研讨交流、培训拔高;强化研究意识,强化集体攻关,促进团队成长。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但活动方式一定要鲜活、触动内心,绝不是照本宣科和单一的报告会等形式。注重典型案例和行业榜样的启发和示范。
强化底线思维,在专家聘请、培训内容、学员参与等各个方面坚决杜绝出现违背意识形态要求的内容和行为,确保培训的食宿、交通等各类安全举措以及有关财务、廉洁纪律要求落实到位。
加强教师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教师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教育者,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精神涵养,加强教师培训则可以增加教师的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自我认知能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呈现更好的师德师风、更优秀的育人能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