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  >>  正文
泉州、漳州的“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
汪毅夫
2023年10月26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泉州、漳州发挥台胞主要祖籍地的优势。我想就此谈个人的认知和建议。

台湾在历史上经历过由移民社会到定居社会的转型,这一转型大致是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实现的。

在移民社会阶段,有两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大规模的明郑军事移民,以及当年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后,郑成功驰令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开辟草莱,相助垦种而来的“不惮禁令,越界潜出”的大批移民;另一次是1863年康熙统一台湾、清政府开放海禁后流民归者如市内地入籍者众的大量移民。

这两次高潮以及平常频繁偷渡的移民总数里,泉州、漳州移民占了绝对多数。清人朱仕阶《小琉球漫志》记:台郡居民,漳、泉二郡十之六、七,东粤嘉、潮二郡十有二、三,兴化、汀州二郡十不滿一,他郡无有。日据初期成书的《安平县杂记》记:安平(台南)居民隶漳、泉籍者十分之七、八,是曰闽籍,隶嘉应、潮州籍者十分之二,是曰粤籍,其余隶福建各府及外省籍者百分中仅一分焉。所以,泉州、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在两岸融合发展进程里有“台胞主要祖籍地”的优势。

移民入台,多数是同乡结伴而来。到了台湾,“流寓者无期功强近之亲,同乡并如骨肉矣”(周钟瑄:《诸罗县志》),“宗族之亲少,洽比之侣多”(高拱乾:《台湾府志》)。因此,台湾同胞格外看重同乡关系。台湾进入定居社会至今已有150余年,台湾同胞认同居住地的同乡,也仍然认同祖籍地的同乡。我们常听得台湾同胞说我们是台南老乡,也是泉州老乡之类的话。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福建曾多次成功举办世界福建同乡恳亲会。建议泉州、漳州发挥台胞主要袓籍地作用,举办“两岸泉州同乡恳亲会”、“两岸漳州同乡恳亲”会,并办成一年一度、双城双会的双品牌盛会。

台湾进入定居社会阶段以后,定居的移民在台湾逐渐有了期功之亲、有了家族,也有了埋葬先人的祖坟。以台湾进士许南英的许家为例,许家入台一世祖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移民,到许南英是第7代。许南英在台时,许家曾经与人发生祖坟风水的纠纷。许南英离台后曾两次回台省墓。我们知道,祭祖主要有家祭(祭祀家里摆设的祖先牌位)、墓祭(祭扫先人坟墓)和庙祭(在祖庙祭祖)三种形式。多数台胞祭祖,可以在台湾家祭、在台湾墓祭,庙祭则往往须到祖籍地的祖庙。

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开放民众探亲,曾掀起台胞到祖籍地寻根谒祖的热潮。他们为人、也为神明寻根,拜谒人的祖庙、也拜谒神明的祖庙。于今40余年过去了,应该有新一波台胞寻根谒祖热潮。建议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的泉州、漳州,为此做好统筹规划,提供引导、组织和接待。

【责任编辑:吕佳珊】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